用好「國門」資源,順義打造國際化新城
名片上,「蘇漢」兩個漢字,比原名Rafael Suchan字體更大、也更明顯,從上大學到工作,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這位出生於德國的職業經理人,已經更習慣中國的生活了。他喜歡這個既古老又現代化的都市,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在這裏沉澱,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來自全世界的先進文化也在這裏彙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
2025年初,北京市發佈五個平原新城的建設方案,位於北京北部的順義區,作為平原新城之一,聚焦國際化、類海外環境,重點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和產城融合國際新城,讓順義區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
開放與發展,國際化的新城
蘇漢就職於一家金屬再生企業。20年前,蘇漢來到中國,在這裏上學、工作,漸漸熟悉了這座城市。在他眼裡,北京是一個古老的都市,也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而緊鄰首都機場的順義,則更有一份開放與開明的特質。

「我們公司從事金屬再生利用工作,也是碳減排的一部分。」他說,「這和中國及全球生態綠色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多年來,中國在生態綠色發展方面,在鼓勵企業發展方面,都有許多好的政策,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幫助。」
隨著平原新城的建設,生態與綠色,開放與發展,越來越成為這座城市的主題,越來越多的國際化企業在這裏落戶。僅蘇漢所屬企業所在的北京中德產業園,就有近120家德(歐)資企業和研發服務機構,產業規模超過400億元。
在順義,有上萬名外籍人士常年在這裏工作和生活。蘇漢說,這裏有豐富的產業資源、完整的產業鏈條,也有最好的國際學校、優質的醫院和生活服務設施,讓外籍員工能夠安心工作和生活。
在順義區平原新城建設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將統籌推進「國門」再造,加快建設和引進國際化教育、醫療等項目,圍繞生活場景等融入更多國際化元素。還將進一步打造類海外環境,為外資外企和外籍人才營造富有「家鄉氣息」的投資沃土。

面向全世界,新城市的樣子
2月19日上午,新落成的首都國際會展中心,一間寬大的展廳中,工人們正在拆解一個個巨大的木箱子,裡面裝著展覽所用的各種物資和展品。兩天后,這座會展中心的第一次大型展覽就要開展了,這是場館的首展,同樣也是這個國際化新城的一張新面孔。
平原新城的建設中,順義區以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和產城融合國際新城為目標,而一個國際化的新城,必然是一座面向全世界的城市。兩天后的汽車用品展覽中,就有來自全球的企業參展。而就在今年上半年,這裏將舉行7場全球性的展覽,包括一場全球最大的機床展,屆時,許多大國重器將在這裏展出,觀眾可以在這兒看到數十噸重的工業母機。
北京辰星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立新介紹,這座新建的首都國際會展中心,是北京市目前單體建築規模最大的會展綜合體,擁有21萬平方米的室內展覽面積和1.5萬平方米的會議空間,集展覽、會議及酒店多元功能於一體,通過中央連廊步行即可抵達會展中心配套酒店,客房達410間,充分滿足各類展會活動需求。
「未來,以首都國際會展中心為錨點,我們將外聯臨空經濟區、北京中德產業園,共同打造會展+大智造+文旅生態圈,促進區域產業升級與就業增長。」他說。

順義區平原新城建設方案顯示,順義將持續優化開放環境氛圍,優化商業空間佈局和消費供給,加快首都機場商圈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北京東北部「城市級」商圈。圍繞規劃實施、園區建設等七個方面,製定了21條「針對性強、重要性高」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賦能順義區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
臨空經濟先行區,被改變的生活
首都機場是全球最大的空港之一,也常被稱為「第一國門」,更是順義區打造平原新城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也是順義區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和產城融合國際新城的基礎之一。
順義區平原新城建設方案顯示,順義區將持續促進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用好天竺綜合保稅區政策功能,落地更多制度創新成果。
在天竺綜合保稅區的一家罕見病診所中,幾位醫生正在坐診,來自全國各地的罕見病患者在這裏就醫,這是一家依託信息化平台和移動醫療技術,通過中國罕見病綜合雲服務平台,為患者組建專業醫生工作室和規範管理平台的診所。診所負責人介紹,在這裏,可以實現全病程支持,為罕見病患者提供診療、用藥、康復、保障等一站式服務,實現從篩查、確診到用藥、康復的閉環管理。
天竺綜合保稅區的多項政策和便利條件,為診所的患者帶來了眾多便利,比如藥品,罕見病治療中,許多上市藥品需要進口,而在這裏,可以第一時間調劑藥品,「我們和綜合保稅區的許多企業合作,患者通過我們的平台,最快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能拿到藥物。」
就在2024年4月,診所曾進行過一次罕見病的義診,該負責人介紹,「義診中,有患者需要一種名為卡穀氨酸的藥物,通過我們的平台,對接相關企業,很快就拿到了藥,解決了患者的用藥難。」
更多的變化,正在這座新城中發生,比如交通。記者瞭解到,就在今年,R4線一期將開工建設,建成之後,市民從順義燕京橋站坐車,無需換乘,10分鐘即可到達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30多分鐘即可到達東二環,而京密高速、東區發展帶聯絡線等重大項目的建設,也將讓這裏成為新的區域中心。
新興的產業,嬗變中的城市
產業與城市融合,本土與世界交融,新的城市中,新的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就在2024年年底,一家中外合資建設的航空發動機維修公司,完成了主廠房封頂,如今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預計2025年底可以投入運營。
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於2022年簽約,落戶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總投資約22.42億元,實現滿負荷運營時,每年可支持多達250台發動機進場維修,員工將達到800人。
而另外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這裏設立了研發總部、綠色智能工廠等。記者瞭解到,該企業的智能工廠利用原本的工業廠房改造,是順義區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推動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標誌項目,項目總投資60億元,佔地786畝,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有自主研發的智能製造系統、智能物流系統、無人電檢及下線車輛自動駕駛入庫技術,打造出高度自動化的智能柔性生產線,一期產能達到10萬輛。
一座新城的建設與發展,產業是最重要的基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佈局不斷調整和優化的時代,這座平原新城選擇了以高端製造業來「挑大樑」,順義區平原新城建設方案顯示,依託臨空經濟先行區的發展,聚焦新質生產力的打造,順義將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強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智能裝備產業、醫藥健康產業等,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並提出到2030年,這「五大高端製造業」總產值將超過3000億元的目標。未來,新產業的發展也必然讓這座「國門」邊上的新城,變成全新的樣子。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