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議映射大灣區向融而進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中,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力量佈局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強化,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加速進行,港澳居民來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更加便利,大灣區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提出的建議和提案,正是這一進程的映照。從政策推動到協同突破,從整體概唸到局部優化,這些建議和提案年年遞進,層層深入,推動著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拔節生長。
互聯互通升級:「一小時生活圈」加速成型
近年來,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議從加快開展大灣區交通新基建,到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多層次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再到加快推進「港車北上」等,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代表委員們的關注點正不斷推進。
「灣區融合加速帶來了諸多顯著變化。這些舉措極大便利了港澳居民駕車前往內地,加強了區域人員往來,同時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經濟交流。」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德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德聰說。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感慨:「可能我們兩個月前調研的一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近年來,跨江跨海通道、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等項目不斷落地,讓大灣區城市間的「時間距離」顯著縮短。2023年,「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實施;2024年,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建成通車,粵港澳兩地車牌車輛管理進一步優化。
在此基礎上,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更加聚焦跨境出行的便利化。全國人大代表、中手遊聯合創始人冼漢迪建議,進一步優化跨境車輛管理。例如,開放粵港兩地牌車輛的第二個常態化陸路口岸通關權限,探索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點區域實施「一道兩檢」模式,提高跨境通行效率。
截至2024年9月,琴澳合作區澳企總數已達6461家,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539人,同比增長19.1%。「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選擇在橫琴生活,對跨境公共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長。」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建議,進一步優化橫琴與澳門之間的公共交通體系,如在非通勤時間和假期增開跨境公共交通線路,提升出行便利性。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今年年底,新皇崗口岸計劃全面建成,橫琴口岸也在推動實行「免刷證」無感快捷通關。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提升跨境往來的便利度,助力灣區一體化發展。
佘德聰提出,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內的交通網絡,特別是加強跨境交通設施的建設與協調,實現更高效的人員與物資流通。
科技創新深化:從政策扶持到協同突破
從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盧偉國提出進一步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進度,到如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高端科研資源集聚,橫琴、前海、南沙、河套4個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成為投資興業熱土,大灣區的科創實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彙豐、瑞銀等420家金融機構,併成為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第一站」。在南沙,期貨、航運和數據三大交易所已落戶,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啟動運營。今年,代表委員進一步在科技創新領域提出建議,關注研發資源的共享,聚焦數據流通和人才協同。
「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融合,不僅依賴於自由往來,更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和協同發展。」陳曼琪建議建立一個覆蓋整個大灣區的大數據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人才流動進行科技化、系統化分析,促進人才精準匹配和高效配置。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提出,大灣區在標準互認和資格互認方面仍存在壁壘。例如,粵澳社保互認機制尚未完善,體育、醫療等行業的從業人員跨境執業仍受限制。他建議,推動建立「灣區標準互認中心」,在醫療、金融、教育等領域深化規則銜接,試點數據跨境「白名單」制度,為科研、創新產業的數據流動提供便利。
冼漢迪建議,支持前海企業與香港關聯企業試點場景化數據跨境流動,建立健全一般數據清單管理機制,推動深港企業間的數據自由流動,為跨境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會副主席胡劍江提出打造「大灣區跨境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建設跨境數據流通和共享的平台,推動金融、物流、醫療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提升大灣區整體競爭力。
大科學裝置集群日漸成型、實驗室體系不斷豐富,粵港澳大灣區不斷走向全球創新高地。王偉中表示,今年將新建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繼續面向港澳開放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民生融合深化:從便利生活到規則銜接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進程的不斷深化,大灣區不僅建成「1小時生活圈」,更打造出「優質生活圈」。粵港澳以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已共同公佈了215項標準,涵蓋食品、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32個領域。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逐步打通大灣區居民關切的難點堵點。
過去一年,在社區與居民的溝通調研中,吳小麗發現,「居民生活還有更多需要完善的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港澳代表委員圍繞通信、支付、政務辦理等方面提出更具體的建議,推動民生融合逐步深化。
「最初在橫琴工作時,快遞、外賣等服務均無法使用,如今這些問題已基本解決。」不過,吳小麗也指出,澳門居民攜帶水果、肉類等部分物品到橫琴仍需提前網上登記,且有數量限制;許多內地智能家居、智能設備在澳門無法使用,部分內地應用程序在澳門無法正常登錄……「這些問題限制了兩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互動,希望能夠通過政策調整,進一步推動民生便利化。」
頻繁往返於內地與香港的冼漢迪敏銳地察覺到,「隨著兩地交流的日益密切,民眾對通信網絡互聯互通的需求也在持續攀升」。他特別指出,內地和香港的手機號碼在對方區域漫遊時無法全面享受5G網絡服務,香港手機號在內地註冊部分應用程序時也受限。他建議,鼓勵兩地通信運營商加強合作,共同推進通信網絡互聯互通,並推出港澳「一卡多號」服務,提升跨境通信的便利性。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穎關注到,港澳居民「回鄉證」與居住證的身份信息系統尚未打通,導致諸多不便。「這兩類證件的功能越來越趨同,但目前數據仍未完全互通。」他建議,政府應加快整合信息系統,讓港澳居民在內地更順暢地辦理社保、銀行開戶、醫療等事務,減少繁瑣的手續,提高生活便利度。
責任編輯:李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