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賦能榆林紅色旅遊

在2025年春節全國文旅熱潮中,榆林市憑藉其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與科技賦能的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紅色資源的數字化活化,更通過AI技術重構了遊客體驗與傳播模式,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AI賦能紅色文化:從歷史敘事到沉浸體驗

榆林是革命老區,擁有楊家溝革命舊址、神泉堡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郝家橋革命舊址等大量紅色景區。榆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剛表示,榆林將製定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和文化旅遊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常態化舞台演出、群眾性文化活動和陝北文學三項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DeepSeek的介入,為推動榆林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

智能導覽與虛擬重現。在楊家溝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遊客通過佩戴AR設備,可實時觀看DeepSeek生成的「轉戰陝北」歷史場景複原動畫,並與虛擬人物互動。神泉堡革命紀念館引入DeepSeek的語音交互功能,遊客可通過手機提問,AI即時解析展品背後的故事,如:《東方紅》的創作背景,大幅提升參觀的互動性與深度。

內容創作與傳播裂變。DeepSeek為榆林定製了《榆林長歌》等多首紅色主題詩歌,將歷史事件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文學表達,相關作品在社交媒體獲超百萬閱讀量。文旅部門利用DeepSeek生成短影片腳本,如「AI視角下的楊家溝十二時辰」,通過擬人化敘事展現紅色村落的晝夜之美,推動#榆林紅色記憶#話題登上熱搜。

技術驅動文旅融合:從單一場景到全域聯動

2025年乙巳蛇年,文旅融合項目「陝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精彩紛呈,點亮了城市的新春煙火氣,吸引著八方來客。

榆林市以「紅色+」模式整合資源,通過DeepSeek的技術支持,構建了覆蓋文化、生態、鄉村的復合型旅遊生態。

個性化路線與精準營銷。DeepSeek根據遊客偏好生成定製行程:例如「紅色研學家庭遊」自動規劃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陝北農家飯體驗、非遺剪紙工坊等組合項目,並通過小程序推送實時優惠券。結合用戶畫像,AI在支付寶「集五福」活動中植入「紅色文物福卡」,掃瞄郝家寨紅色博物館展品即可解鎖AR動畫與旅遊套餐,帶動春節假期遊客量同比增長40%。

跨界聯動與IP孵化。榆林文旅與《王者榮耀》等遊戲IP合作,推出「楊家溝保衛戰」限定皮膚與地圖副本,吸引年輕玩家線下打卡,實現流量反哺。DeepSeek聯合設計師打造「紅色非遺」系列數字藏品,如「陝北腰鼓動態NFT」,持有者可兌換實體文創或景區特權,首批發行即售罄,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數據賦能產業升級:從經驗決策到科學管理

DeepSeek不僅服務於前端體驗,更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文旅產業的運營效率。

客流預測與資源調度。AI基於歷史數據與天氣因素,精準預測節假日客流高峰,協助景區動態調整導覽路線與保安配置。2025年春節期間,楊家溝景區擁堵率下降60%,遊客滿意度提升至95%。榆林市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引入的榆林首家XR沉浸式展覽館,為遊客帶來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走進展館,戴上頭顯設備,便能開啟穿越之旅。讓遊客瞬間抵達三星堆的世界,開啟尋找太陽之旅;或是化身星際探險家,在火星上展開刺激的冒險;還能走進神秘的古埃及,揭開金字塔的神秘面紗。

信息抓取與服務優化。DeepSeek實時抓取社交媒體評論,識別遊客對「紅色話劇演出時長」「VR設備舒適度」等反饋,助力管理部門快速優化服務。例如,根據AI建議增設的「親子紅色劇場」就廣受家庭遊客們的好評。

文旅業榆林樣本:用科技喚醒紅色基因

儘管成效顯著,DeepSeek的應用也面臨挑戰。例如,AI生成內容可能存在歷史細節偏差,需專家團隊審核;部分景區因網絡基礎設施不足,導致AR體驗卡頓。對此,榆林市成立「紅色文旅AI實驗室」,聯合高校與DeepSeek團隊開展技術攻關,確保內容準確性與系統穩定性。

未來,榆林計劃進一步拓展AI應用場景:例如元宇宙紅色教育平台,將通過DeepSeek構建虛擬革命紀念館,用戶可跨時空參與「東渡黃河」等歷史事件,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也可以建設沉浸式劇場,在革命舊址搭建實景演出,遊客可參與角色扮演。同時授權本地小米、紅棗等特產使用「紅色榆林」品牌,為農產品賦能。也可以在抖音、B站推出「紅色榆林一分鐘」系列短影片,用動畫或真人演繹歷史片段。

再比如全球傳播矩陣,利用AI多語言生成能力,面向國際遊客推出「紅色榆林」多語種導覽,並邀請海外網紅體驗「漢服+紅色主題」變裝挑戰,擴大文化影響力。

DeepSeek的深度應用等智能化、科技化加持,標誌著榆林紅色旅遊從「資源依賴」邁向「智慧驅動」。通過AI技術,歷史不再是靜態的展陳,而是可互動、可感知、可傳播、可體驗的鮮活故事。這一創新範式不僅為榆林文旅注入新活力,更為全國紅色資源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榆林樣本」。正如榆林市文旅局局長高小峰所言:「用科技喚醒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永恒光芒。」

記者:張娟莉 石克剛 任少平

編輯:郝建國 劉潔

圖片來源:榆林文旅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