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積木、包快遞 國創中心高管詳解「一腦多能」平台「慧思開物」

3月12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京發佈了全球首個「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

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具身智能在「智能化」方面仍處於初級階段,行業亟須一個具備多本體兼容性、多場景適應性和強大泛化能力的通用智能平台,此次創新中心發佈的全球首個支持多本體、多場景應用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可為具身智能產業補上通用軟件系統這塊重要拚圖。

「慧思開物」讓人形機器人實現搭積木、快遞打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會上瞭解到,「慧思開物」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機器人應用開發的模式,即基於單一場景單一任務做專項開發的架構,實現了從任務理解到執行的全流程智能化,同時具備處理多場景複雜任務的泛化能力,可賦能工業製造、商用服務、家庭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實現「一腦多能」。

在「一腦多機」方面,「慧思開物」還首次實現了單個軟件系統在機械臂、輪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多構型本體上的兼容,能夠適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和任務,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提供強大的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

據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介紹,「慧思開物」由AI大模型驅動的任務規劃具身「大腦」和數據驅動的端到端技能執行具身「小腦」構成,通過「大小腦」的協同,「慧思開物」可以解析自然語言交互指令,並將複雜任務分解成可執行的子任務序列,通過自適應糾錯機制和動態路徑規劃,保證任務的高效推進與完成。

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介紹「慧思開物」。圖/韋保雅攝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介紹「慧思開物」。圖/韋保雅攝

會上,唐劍還和工作人員演示了「慧思開物」在工業分揀、積木搭建、桌面清理和物流打包四個場景的真機操作。

貝殼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工業分揀場景中,當工作人員在「慧思開物」App中選擇了任務場景和機械臂後,便可通過語音對話的方式,讓機械臂完成零件分揀。在物流打包場景中,被分配任務的「天工」機器人在接受指令後,熟練地完成了掃碼和放置貨物、關閉快遞紙盒、給快遞紙盒貼標籤等動作。

同時,「天工」機器人還可複刻隨機搭建的積木樣例:基於視覺大模型(VLM)對樣例進行拆解,並對搭建順序進行規劃後,實現對積木的準確拾取和3層積木的搭建。

「天工」機器人正在打包快遞。圖/主辦方提供「天工」機器人正在打包快遞。圖/主辦方提供

「慧思開物」強大的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離不開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的支撐,依託創新中心構建的具身智能數據全鏈路解決方案,以及行業首個標準化通用具身智能數據集和Benchmark RoboMIND,「慧思開物」實現了對多模態數據的高效利用與精準學習。

唐劍強調,「慧思開物」是一個全套的、系統性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而不僅僅是一個大模型。除此之外,「慧思開物」強調開源,可以接入各種多模態大模型,未來「慧思開物」的相關技術方案也會陸續開源。

唐劍表示,創新中心將持續開發「慧思開物」,目前該平台已具備30多種元技能(如打開、關上、放下、拿起等動作),未來將積累超過100種元技能,屆時「慧思開物」將覆蓋物理世界中絕大部分任務。

具身智能將深入更多場景,賦能教育、工業等領域

具備強大泛化能力的「慧思開物」,如何實現通用性與特定場景定製需求之間的平衡?

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通用場景中,一些主流的機器人或機械臂本體,在進行典型任務操作時,模型基本無需微調,而是通過自然語言描述就可以快速構建應用,體現其強大的泛化能力。而在定製場景中,如需要抓取一些罕見形態的零件時,則需要通過「定向數據採集+模型微調+機器人調試」的方式實現。

唐劍表示,創新中心將持續加強與相關領域企業的合作,通過模型適配、場景調試等方式聯合投入開發。從長期來看,隨著具身「大小腦」泛化能力的逐步提升,未來公司可直接將「慧思開物」平台接入相關適配的機器人,實現自主應用。

唐劍透露,創新中心正聯合包括優必選科技在內的合作夥伴,共同打造面向全行業的解決方案,包括教育科研、物流搬運、工業製造業巡檢、商業服務、健康養老等,讓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得到落地。

今年年初,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機器人進入電力場景,完成了電力設備的巡檢和倒閘操作任務,成為首個在電力行業完成操作和巡檢的人形機器人。

「天工」機器人正在進行電力設備的巡檢。圖/「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天工」機器人正在進行電力設備的巡檢。圖/「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

此次發佈會上,創新中心還聯合優必選科技發佈了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平台——天工行者。據介紹,該產品搭載了「慧思開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能夠為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完整的機器人研究解決方案。

優必選科技產教融合業務總經理李曉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前國家政策持續鼓勵並投入資源,期望人形機器人龍頭企業牽頭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雖然人形機器人整體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涉及機電、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多項關鍵技術,高校老師等群體參與其中,能夠豐富技術的創新思路與解決方案。

為全方位支持科研創新,優必選科技還設立了「人形機器人科研共研共創基金」,基金首期為1000萬元人民幣,將重點支持機器人軟硬件設計、算法研究、產品開發等領域,同時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業資金扶持。

創新中心聯合優必選科技發佈了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平台「天工行者」。圖/主辦方供圖創新中心聯合優必選科技發佈了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平台「天工行者」。圖/主辦方供圖

「天工」機器人將參加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賽,北京成為具身智能產業集聚區

3月4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宣佈,將於4月13日舉行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賽,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將同期舉行。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創新中心自研的「天工」機器人將參賽。

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讓機器人參加半程馬拉松面臨多方面挑戰:一是本體運控算法方面,需保證機器人以穩定速度高速奔跑,以滿足組委會三個半小時內完成比賽的要求;二是關節模組的耐力,由於半程馬拉松距離長,奔跑過程中機器人的關節受到的衝擊和摩擦大,因此需要關節模組具有強大的耐力,否則關節容易損壞;三是發熱問題,連續奔跑中,關節模組發熱會導致機器人身體整體發熱,使得CPU降頻,容易造成機器人步態不穩定甚至摔倒。此外,參加半程馬拉松的機器人還存在需要換電池的情況。

近年來,隨著具身智能熱度持續攀升,包括北京、廣東、山東在內的多個省市相繼出台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2月2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發佈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北京將利用三年時間,力爭突破百餘項關鍵技術,推動萬台具身機器人規模落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也被寫入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同時,報告還強調,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

北京已成為我國具身智能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和創新策源地。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誌起表示,總體來看,北京發展具身智能,需以「技術原創性」和「生態開放性」為核心,通過政策槓桿撬動產學研資源,在軟硬協同、場景深耕、國際合作中走出一條「高精尖」路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保雅

編輯 俞金旻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