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花》到《北上》 茅獎作品影視改編成收視密碼?|文藝評論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魯孟琳

當王家衛鏡頭下的《繁花》在螢屏綻放金宇澄筆下的滬上風情,當梁曉聲《人世間》的工業史詩席捲千家萬戶,一場靜水流深的文藝變革正在發生——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影視改編浪潮,形成一道不容忽視的文化景觀。

《繁花》《繁花》

近兩三年以來,以茅獎IP為代表的嚴肅文學,正成為影視改編瞄準的對象。2025年3月,第十屆茅獎得主徐則臣的《北上》在螢屏啟航運河史詩,陳彥《主角》的秦腔傳奇在西安開機,劉浩存主演、張藝謀擔任監製的卡司陣容令人倍感期待。在此之前,獲得第十一屆茅獎的劉亮程《本巴》在2023年平遙電影展有關文本轉化影像的「遷徙計劃」中亮相。同為第十一屆茅獎作品,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也宣佈影視化,東西的《迴響》由馮小剛執導已被改編成網劇播出。

《北上》《北上》

作為中國文學最高獎之一的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與2010年之後的近三屆茅盾文學獎相比,作品近幾年被改編的頻率在大幅提升。茅獎作品正逐漸衍生出IP效應,嚴肅文學與影視藝術的共生關係正進入一個新的篇章。

文學與影像的百年對話從未停歇。自1933年電影導演程步高將茅盾《春蠶》搬上銀幕,到上世紀80年代《圍城》《紅高粱》鑄就經典,嚴肅文學始終是中國影視的母體基因。有一段時間,當網絡文學改編的《甄嬛傳》《慶餘年》佔據流量高地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嚴肅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卻未能盡如人意。這一度也有人懷疑: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厚重文本是否已跟影視關係漸遠?而今茅獎作品改編熱潮給出的答案,恰似一記文化的定音鼓。

《人世間》《人世間》

這場改編複興並非偶然。在第十屆茅獎作品集群中,《人世間》以平民史詩破圈,《北上》用運河文明敘事突圍,展現出現實主義創作的生命力。《千里江山圖》《迴響》等新晉獲獎作品尚未出版便獲影視預定,印證著「茅獎IP」的品牌效應。這種轉變既源於創作者對優質文本的饑渴,更折射出受眾對深度敘事的回歸——當懸浮劇遭遇審美疲勞,紮根大地的文學沃土自然成為新的創作源泉。

改編的藝術本質是文化的轉譯。張藝謀監製《主角》保留戲曲魂脈,馮小剛在《迴響》中深挖心理迷霧,這些創作實踐揭示著改編的深層邏輯:不是簡單的場景複刻,而是精神圖譜的影像重構。《人世間》編劇王海鴒將梁曉聲的批判鋒芒包裹進人間煙火,讓文學深度與大眾審美達成微妙平衡;《北上》導演姚曉峰以運河為經、家族為緯,在歷史長卷中編織命運交響。這種創造性轉化,恰是嚴肅文學影視化的破局關鍵。

《主角》《主角》

這股嚴肅文學改編熱潮能走多遠,還需要時間來驗證。改編永遠是一場命題作業,影視化班底需要懷有對文學的敬畏、對藝術的衷心,擔起對大眾負責的態度,才能結出喜聞樂見的「果」。

站在媒介融合的十字路口,文學與影視的雙生關係愈發值得深思。從文學到影視的跨界共生需要創作者懷揣雙重敬畏:既要有深耕文學礦脈的定力,也要具備重構影像美學的魄力。唯有如此,才能讓《繁花》般的文化現象不再是個例,而是開啟中國影視故事新紀元的常態。當文學深度與影像魅力真正達成美學共振,我們迎來的將不僅是幾部爆款劇集,而是在文本與影像的永恒流動中,正在書寫新的經典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