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普作家史軍對話誌願者:我傾向稱東坡先生為「博物學家」|東坡大家講

封面新聞記者 譚羽清 攝影 雷遠東

有這麼一位博學古人,他不僅在一生中創作了超3000首詩詞,還於其中記錄了近300種植物,令後人有機會透過文字一窺他所處時代的「花花世界」,他就是桑治代文豪蘇東坡。

3月12日下午,「東坡大家講」系列講座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知名科普作家史軍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開講。講座期間,史軍以「蘇東坡的‘花花世界’」為主題,從園囿之色、畦上之鮮、梢頭之味、倉中之糧四方面,將蘇軾的博物世界娓娓道來。

講座結束後,四位傳習誌願者就蘇軾筆下的植物及他的植物研究工作,繼續向史軍博士請教。

講座現場講座現場

首先提問的傳習誌願者龐琳華是一位來自高校的美術老師,她對蘇軾在詩詞中常賦予植物的擬人化情感抱有疑問,向史軍博士請教道:「從植物學角度看,植物是否真的有感情?它們的生長是否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植物有沒有感情?反正我拍我們家綠植的時候,它沒有拍我。不過,它們沒有‘火爆的脾氣’不代表它們沒反應。」史軍博士幽默的回答引起現場一片笑聲。隨後他介紹,當下人們對植物對外界環境反應的認知已日益深入,比如,研究發現90分貝的噪聲可促進葡萄早熟,使葡萄皮顏色更美觀;鳳仙花之間存在「認親」的現象,來自同一果實的鳳仙花種子在土壤中相鄰生存時會互相謙讓,異果的則會爭搶。

在史軍博士看來,當下人類無法理解植物間的情感,或是因為人類的時間尺度太短,「若以千年視角來看,你會發現植物幹的事情似乎和我們是一樣的。」

第二位傳習誌願者王女士則向史軍博士請教了關於蘭花的困惑,「古代的蘭花和現在的蘭花有什麼區別?」

「蘭花自古以來發生過很多變化,至少在唐桑治以前肯定是另外一種植物。」史軍博士回答道。他舉例,如屈原詩詞中提到的澤蘭、佩蘭就並不是今天所說的春蘭、墨蘭、蕙蘭等國蘭,「當年這些蘭草主要作為香料使用,人們會將它們泡在洗澡水裡,利用其中的某種化學成分驅除寄生蟲。」而到了唐桑治時期,當下人們認識中的國蘭才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出現在藝術作品中。

傳習誌願者趙宏偉向史軍博士提問傳習誌願者趙宏偉向史軍博士提問

第三位傳習誌願者趙宏偉向史軍博士提問,從蘇軾詩詞中的果品來看,桑治代水果的品種和種植區域與現代相比,有怎樣的變化?

「桑治代時水果的種類和當今的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史軍博士說道。他表示,桑治代和現下重合的水果種類幾乎僅有梅子、荔枝、梨和杏。而當時人們食用的蘋果「柰」,並非當下常見的蘋果,「我們今天吃的蘋果叫西洋蘋果,是新疆野蘋果和歐洲森林蘋果雜交產生的一個後代。」隨後,他還幽默地表示:「大家可能無法想像,蘋果這種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水果,蘇東坡竟然沒吃過。更不用說菠蘿、香蕉、楊桃、火龍果等水果了,它們在桑治代是完全沒有的。」

傳習誌願者劉洋向史軍博士提問傳習誌願者劉洋向史軍博士提問

在講座中知曉了蘇軾嫁接橘樹的技能後,第四位傳習誌願者劉洋好奇:「蘇軾是否也算是一位植物學家?」史軍博士表示,就東坡先生的嫁接技術而言,他是一位強大的園藝學家,「嫁接這事情,歸園藝學管。園藝學下設兩個專業,果樹和蔬果。」

不過,史軍博士更傾向將蘇軾看作一個博物學家,「他本身也在踐行孔子的‘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理念。」史軍博士認為,這一理念於很多人而言,十分有益於世界觀的塑造、行為處事方法的鍛鍊,「去自然萬物當中理解處事的奧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