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具體方案」!兩會閉幕後,總理立即部署

來源:北京青年報

撰文丨餘暉

3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務院2025年重點工作分工方案》。

會議提到,要強化對地方的指導支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製定支持政策、拿出具體方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資料圖資料圖

要實現今年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本次國常會於全國兩會閉幕次日召開,政知君讀到了幾個關鍵詞。

第一,力度大、節奏快。

一個重要背景是,去年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之後,我國經濟運行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信心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不過,從宏觀環境和條件來看,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向外看,外部不確定性在上升,向內看,國內總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費不振問題仍比較突出。

應對這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一方面政策部署要科學精準,另一方面落實節奏也要快。

路線已經十分清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注重高質量、抓改革、惠民生、強信心,並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年度工作安排和重點任務。

接下來,重點工作和任務,都要儘可能早落地、早見效。

3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措辭中,「節奏要快」的信號已經體現在了字裡行間。比如,「與各種不確定因素搶時間,緊抓快干、靠前發力」「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做好政策儲備,確保需要時能夠及時推出、盡快見效」。

在兩會之後,多地省級黨政「一把手」或在京對接相關工作,或回程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雖然行程不同,但都釋放了同一個信息——必須干字當頭、加快推進相關工作。

第二,有重點,精準發力。

做好經濟工作,還要明確重點,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

「要聚焦重點精準發力,善於找到牽引性、撬動性強的切入點,不斷謀劃新的抓手和載體,以點帶面提升抓落實的整體效能。」

「要強化對地方的指導支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製定支持政策、拿出具體方案。」

上述表述,也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時,報告提到,「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製定支持政策。」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樑」。

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等十省份以佔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

經濟大省如何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

也就是說,經濟大省要持續領跑,保持增速和體量,就必須以更大力度不斷除障礙、增動能。

「除障礙」方面,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等都是經濟發展的障礙。接下來,必須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局,一視同仁對待各種所有製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而「增動能」方面,科技創新、改革、開放,都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科技創新為例。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去年上升到第11位,是十年來全球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跑出了「加速度」,DeepSeek全球出圈、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等備受外界關注。

還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的重點工作,「科技」毫無疑問仍是關鍵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具身智能」「6G」等新詞也首次寫入了報告。

進一步來看,科技發展,需要制度「保駕護航」。

此次國務院會議提到,「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製定支持政策、拿出具體方案。」

相信不久之後,相關政策方案也會落地。

有力度、有節奏、有重點,中國經濟航船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