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十來年,增肥50斤」,年青人將目光投向肥胖門診

近日,隨著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公開「推介」體重門診,醫學減重火了一把。

根據監測數據,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為34.3%、16.4%,這意味著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

減肥不是新話題,減肥之難也不是。當人們嘗試各種「減肥大法」而未果,醫療機構成為轉投之處。

醫學減重與居家減肥的區別是什麼?哪些人應當找醫生聊一聊?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了北京朝陽醫院肥胖門診。

━━━━━

「越減越肥」的年青人

「我從二十來歲開始減肥,當時120多斤。針灸、埋線、餓、運動,什麼都試過,總是當時有效,維持半年就反彈,越減越胖,減了十多年,現在170斤了,響應國家號召,來醫院減肥了。」

3月12日下午,李梅在好友陪伴下前往北京朝陽醫院肥胖門診,聊起這段適得其反的減肥經歷,兩個人都樂了起來。

「減肥是長期的,不改善生活方式還是會反彈。」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苗莉跟李梅說,肥胖比糖尿病更慢性,一旦不注意就會越來越胖,跟氣球一樣越彈越高。「一定要少吃。我會給你飲食食譜,你也需要掛營養科,調整飲食,比如火鍋一年只能吃一兩回。」

▲北京朝陽醫院肥胖門診,苗莉正在為患者計算飲食參考熱量。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北京朝陽醫院肥胖門診,苗莉正在為患者計算飲食參考熱量。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

李梅說,自己想打司魯格美肽,又有點擔憂副作用,譬如負面情緒問題。苗莉給她開了次日空腹檢查的處方,告訴她的確可能有不高興的情況,要學會轉移注意力,不要將食物作為快樂來源,可以去做瑜伽、逛公園或者旅遊。

這天下午,有15個患者掛了苗莉的肥胖門診,年齡小的17歲,年齡大的60來歲。除此之外,常規門診中一些糖尿病患者,也合併有肥胖問題。

如李梅這樣「越減越肥」的年青人不少。17歲的王剛身高175釐米,240多斤,與身材標準的母親站在一起,整個人顯得分外敦實。「減過,反彈,越來越胖。」他說。

今年35歲的劉娜將體重反彈歸因於工作調動。她身高173釐米,體重215斤,兩年前減到190來斤,後來換了份清閑的工作,體重又漲了回去,不久前,劉娜查出了胰島素抵抗。

━━━━━

一半成年人超重的嚴峻現實

減肥常被視作一種變美手段,近年來逐漸上升到政府呼籲、醫學介入的層面。

據《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為34.3%、16.4%,這意味著有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就表示,當前危害中國老百姓健康的首個主要危險因素是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當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飲食和體育鍛鍊都密切相關,比如體重異常的問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非常關鍵。

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提到,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是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已成為危害群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亟須加強幹預。

政府部門正部署管控體重問題。

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自2024年起,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漸形成,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

━━━━━

肥胖門診能做什麼?

雷海潮在上述記者會上公開「推介」體重門診。他表示,實施「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防治,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國家喊你減肥」一度登上熱搜,醫學減肥迎來了一波新熱度。

在北京,越來越多公立大醫院開設了相關門診。

北京朝陽醫院的肥胖專病門診成立於2015年,主要針對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安貞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宣武醫院、北醫三院、北京地壇醫院等也推出了相關服務。

醫學減重與居家減肥的區別在哪裡?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最顯著的區別在於醫院能提供藥物、手術等更為「硬核」的手段;容易被大眾忽視、而醫生尤其關注的,還有減肥所掩蓋和引發的其他疾病問題;此外,專業人士提供的心理支持,對於「長期戰」也十分重要。

北京友誼醫院減重及代謝外科主任醫師張鵬介紹,輕度肥胖(BMI介於28-32.5)通常需要科學應用減重藥物;重度及以上程度(BMI>40)的肥胖人士多餘體重超過100斤,減重手術幾乎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一位媽媽告訴記者,孩子12歲那年超過了500斤,健康嚴重受影響,接受了切胃手術。

即便不做手術、不用藥,醫學門診也能降低肥胖帶來的健康危險,提高成功效率。

苗莉介紹,攝入過多、消耗太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其他問題引發的肥胖,如多囊卵巢綜合徵、皮質醇增多、甲狀腺功能減退、精神心理因素等;肥胖也可伴隨一系列併發症,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月經紊亂等,在減肥的同時,患者需要進行相應的醫學治療。

心理支持也是減肥成功的關鍵環節。苗莉說,肥胖往往是「幾十年的生活習慣,長出這麼一身肉」,想兩三年徹底改變很難。人體下丘腦對於體重有「調定點」,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新體重,持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只有挺過這個瓶頸期,體重才能繼續下降。很多人在缺乏正反饋的情況下難以堅持,定期複診也是一種提供心理支持的方式,醫生的答疑解惑與監督鼓勵,可以削減減肥中的不確定感。

━━━━━

減肥藥不是萬能藥

在門診,有多名患者表達了想打減肥針的意願,減肥藥似乎被寄予厚望。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目前有5種藥物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於成年原發性肥胖症患者減重治療,包括奧利司他、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司美格魯肽及替爾泊肽。

苗莉介紹,近年來新的減肥藥物與適應證的獲批,增加了醫學減重手段,也是很多市民前來就診的原因之一。

不過,減肥藥雖有效,也並不是萬能藥。

一方面,任何藥物都伴隨副作用的可能性。有一位父親告知,其女兒體重超過200斤,去年打過一次最小劑量的司美格魯肽,後半夜突然特別難受,去了急診,之後再不敢打。還有市民表示,打針後出現了噁心、嘔吐、抑鬱情緒的副作用。當出現這些情況,就需要評估風險與獲益,調整治療方案。

另一方面,藥物能短期見效,不等同於長期維持。有市民告訴記者,自己在用藥期間迅速減掉了十多斤,停藥後又反彈到了原來的體重。

「還是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果停藥後依舊攝入那麼多熱量,經常熬夜,不運動,很快就會反彈。」苗莉對一位患者說,用藥就像提供了一個時間窗口,在此期間,患者要養成新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減肥效果。

肥胖門診能提供專業的體重管理服務,但患者並不能就此一勞永逸。雷海潮也強調,要注重防治結合,個人應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重視體重管理,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註:文中患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