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人才培養,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環球時報記者 劉明 劉雅婷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編者的話:近日,北京市發佈關於全市中小學秋季學期起開設AI通識課的政策,引發熱議。從深度求索(DeepSeek)1月正式上線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點話題,到最近中國創業公司Monica發佈的全球首款通用Agent(自主智能體)產品Manus頻登熱搜,中國AI相關產品不斷湧現,有關中國AI人才培養的話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對此,《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多位從事AI相關教育的高校教授,探討中國當前的AI教育體系如何培養高質量人才,美國的AI教育體系與中國有何異同,以及中國如何更好地實施AI通識教育進課堂政策。

小學生正在學習利用AI操縱機械。(圖源:視覺中國)小學生正在學習利用AI操縱機械。(圖源:視覺中國)

「新工科」理念助力中國AI發展

深度求索(DeepSeek)爆火之後,其創始人梁文鋒的教育經歷受到廣泛關注。據媒體公開報導,1985年,‌梁文鋒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2002年以吳川一中「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7年,他考上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次年開始帶領團隊使用機器學習等技術。2023年,梁文鋒開始做通用人工智能,同年成立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正式進軍通用人工智能領域,最終在今年年初正式上線DeepSeek。

‌梁文鋒的經歷也是中國很多AI人才求學之路的真實寫照——具備相關工科專業知識背景,在時代洪流中看到AI的廣闊前景並選擇深耕這一領域。1974年出生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教授、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黃博的本科和碩士專業都是汽車,但博士階段卻選擇與AI相關的機器人領域。他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我之所以在博士階段換了方向,是因為當時的我認為,今後我們一定會邁入一個智能化社會,這樣的社會需要智能配置,包括機器人、AI和網絡的一系列軟件,機器人又主要分為三種形態——智能汽車、無人機和人形機器人。因此我的研究興趣就從汽車轉移到了領域更廣闊的機器人。」

中國AI人才的成長除了自身努力,同樣離不開計算機科學教育體系的沃土。「中國的AI與計算機科學教育已構建起全球規模最大、層次最完整的培養體系,培養採用‘學術—產業—國際’三維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山東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李沂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教育部增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是AI學科體系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23年,全國已有400多所高校開設AI相關專業,涵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一級學科,本科招生人數超2萬。

李沂濱向記者介紹了中國AI教育的崛起之路:「中國AI教育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研究生培養為主,課程多依附於計算機科學專業。2019年,教育部批準35所高校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標誌著AI教育正式納入高等教育體系。」近年來,AI培養方案逐步完善,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興起,為各層次AI人才培養提供補充。

「中國AI相關課程體系也在逐漸完善,很多高校並非單純設置AI專業,而是設置‘AI+’的交叉學科,如‘AI+數學’等,讓AI學科的門類逐漸齊全。」黃博表示,「整個中國AI體系的人才培養跟產業界有非常好的互動,這也是中國AI教育體系的一大特點。」他提出,中國AI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與各個應用需求、生態鏈出口相結合,「AI+」生態正在蓬勃發展,「就是根據各行各業數據以及細分的用戶需求,打造一系列產品。」中國「AI+」擁有龐大的「朋友圈」,例如微信、百度等都在加入DeepSeek的生態鏈。

2017年,教育部開始倡導「新工科」理念。「新工科」不僅涵蓋了傳統工程技術領域,還擴展到新興的交叉學科,如AI、大數據、智能製造等。該理念的提出旨在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工程技術人才,以滿足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黃博表示,這一理念提出後,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逐漸跟業界互動起來。

美企深度參與高校研究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法學院近日要求所有大一法學院學生獲得法律AI教育學位認證,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討論。凱斯西儲大學也成為全美首個提出此要求的學府。該大學法學院所實行的項目名為「人工智能與法律導論」,已於今年2月啟動,旨在讓學生深入學習AI基礎知識及其對法律領域的影響,還將探討AI法規的演變、倫理考量以及法律技術的未來。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AI科技領軍人物的人生帶著些許傳奇色彩。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創始人之一薩姆·奧爾特曼1985年出生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一個猶太家庭。作為4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子,8歲的奧爾特曼收到了自己的第一台蘋果電腦,自此開始學習如何編碼和拆解電腦硬件。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習兩年後,他沒有獲得學士學位就輟學了,同年與他人創立一個基於位置的社交網絡移動應用程序。2015年,奧爾特曼與美國富豪埃隆·馬斯克等知名人士共同創立OpenAI。

李沂濱認為,美國的AI教育體系以頂尖高校為核心,強調基礎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等名校通過跨學科課程、開放式研究環境和強大的產業合作,培養了大量AI領軍人才。其特點包括:注重理論研究與前沿探索,鼓勵學生參與開源項目和國際競賽;產學研高度融合,Google、微軟等企業深度參與高校研究;靈活的教育模式,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跨學科方向。

「與中國相比,美國的優勢在於教育資源分佈均衡,頂尖高校數量多且科研資金充足;國際化程度高,吸引了全球優秀學生和學者。」李沂濱稱,「而中國則依託政策支持和產業需求,形成了規模化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在原創性研究和高端人才數量上仍有差距。此外,美國更注重個性化教育,而中國更強調標準化與集體化培養。兩國各有特色,但中國正快速追趕並在應用領域展現優勢。」

黃博認為:「傳統上美國教育模式讓學生們習慣運用發散性思維,做從零到一的基礎研究,中國教育體系更適合培養工程師等工業化人才,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具備鑽研精神,帶著問題去思索。」

雖然美國在AI領域具備領先優勢,但其人才培養方面也面臨不少挑戰。

美國眾議院兩黨AI特別工作組日前發佈報告稱,美國在數學和科學教育方面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40%的公立高中未開設計算機科學課程。非營利組織Code.org的首席學術官在人工智能特別工作組聽證會上表示,許多學生有興趣學習計算機科學,但學校根本不開設相關課程。因此,工作組建議優先在農村及資源匱乏地區提升教育質量和可及性,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接觸到AI基礎知識。在高等教育方面,該報告建議美國加強AI相關職業培訓,並為大學提供更多計算能力和數據資源,以支持複雜AI系統的研究。《印度時報》稱,美國正站在AI經濟爆發的臨界點,但人才短缺可能讓這一增長陷入停滯。如果政策製定者、學術機構和企業領袖不盡快採取行動,美國可能在全球AI競爭中失去領先地位。

中小學AI通識課需加強師資培養

近日,《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發佈,明確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全市中小學將開設AI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其中,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為主,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對於讓AI走進中小學生課堂的政策,李沂濱表示:「AI浪潮席捲全球,各國紛紛將AI教育納入國家戰略。中國作為AI領域的領軍者,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AI教育的普及之路。北京全市中小學秋季學期起開設AI通識課,無疑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中國AI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對個人發展乃至國家進步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在個人發展層面,AI通識課將幫助學生瞭解AI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應用,培養他們的計算思維、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在AI時代,掌握AI技能將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養,AI通識課的普及將幫助更多學生抓住時代機遇,實現個人價值。」李沂濱表示,「在國家進步層面,AI是未來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AI人才的培養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AI教育的普及加速中國AI人才的培養進程,為國家AI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此外,AI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AI倫理、AI安全等問題也日益凸顯。AI通識課的普及將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AI價值觀,引導他們理性看待AI技術,積極參與到AI治理中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AI教育從娃娃抓起」也面臨不小的挑戰。李沂濱認為,師資力量不足是首要問題:「目前,具備AI專業背景的教師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大規模開課的需求。需要加強AI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同時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培訓模式。其次,課程體系不完善,AI通識課的教學目標、內容設置、評價體系等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需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開發出適合的課程體系。最後,教育資源不均衡同樣是AI教育的阻力。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資源差距較大,需要加大對薄弱地區的支持力度。」

黃博也認為,不只是中小學,部分高校儘管設置了很多AI專業,但在一流教師數量以及優秀教學案例數量方面仍有較大進步空間,例如有些教學內容也相對陳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