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亮」起來 非遺「潮」起來(新國潮)

李祖傑帶著「燈光獅」參演2020年央視春晚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節目《萬里長城永不倒》。

「燈光獅」在年例活動上表演「嶺南雄獅采蠔青」。

李祖傑參演的《嶺南雄獅飛躍刀山過火海》獲評第17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

鑼鼓響起,「獅子」出洞。夜幕下,一頭頭能發光的「獅子」,踩著鼓點,或蜻蜓點水,或過河采青,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這些能發光的「獅子」叫作「燈光獅」,出自95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祖傑之手。在他的努力下,「燈光獅」已迭代3代,不僅在國內「出圈」,還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出身世家:
舞獅、彩紮從小練起
今年30歲的李祖傑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自曾祖父那一代起,家裡就入了醒獅行當。
遂溪的醒獅文化歷史悠久。2006年,遂溪獅舞與佛山獅舞、廣州獅舞一道,作為廣東醒獅的代表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祖傑的父親李榮仔,是國家級非遺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李祖傑的母親黃桃是廣東省級非遺遂溪獅頭彩紮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父親紮獅頭,母親縫獅背,一到春節,父母每天都要趕工到淩晨」,是李祖傑從記事起對家裡的直觀印象。
在父母的引導下,李祖傑自幼就對舞獅非常感興趣。只要一放學,他就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到村里的武館練武,一練就是兩三個小時。
「每次拎著一袋米去武館,練功結束後,武館的阿姨就會煮粥給大家吃。後來才知道,那一碗碗‘夜粥’代表著你已經進了師門,入了行。」李祖傑說,從初學階段苦練基本功,到小學三年級以鼓樂手的身份登台,再到六年級時第一次拿起獅頭演出,練習舞獅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李祖傑都記憶猶新。每次有進步,他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為遂溪獅舞增光。
「到了寒暑假,我還會幫父母分擔一些紮製工作,比如安裝獅子眼睛和頭飾等。」李祖傑說,獅頭的形製、尺寸雖有標準,但由於是純手工製作,要想把每一隻獅頭都做得板正並不容易,父母對於如何綁竹篾、如何微調每個參數點的「手把手教學」,讓他的彩紮手藝進步飛快。
鑽研創新:
「太酷了」「好靚」
「也許正是因為從小就學舞獅、上手紮製獅頭,讓我養成了關注各舞獅隊獅頭和裝備特色的習慣。」李祖傑告訴記者,2007年,當時才12歲的他在一場舞獅比賽中看到國外團隊用燈光裝飾獅鼓,覺得非常炫酷,也在心中萌生了「想在獅頭上做出新文章」的想法。
2013年,一次夜場表演的經歷讓李祖傑開始琢磨研發「燈光獅」:「當時由於現場燈光比較暗,觀眾很難看清舞獅的具體動作,因此我就在想,如果能把燈帶融合到獅子身上,晚間表演的節目氛圍和觀演效果會不會大大提升?」
有了想法就迅速實踐。在廣州上大學的他,下台後就去跑市場、找材料、學技術,每天累得倒頭就睡,甚至還「一個月走壞了一雙新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左右的嘗試,第一代「燈光獅」的半成品終於點亮,陪著李祖傑出入各種校園活動。
然而,「燈光獅」的演出之路並不順利。2016年,李祖傑帶著兩頭「燈光獅」第一次登上大型活動的舞台,其中有一頭演到一半,燈光突然熄滅。「演出結束,團隊立馬開始找原因,最後發現是因為演出過程中的摩擦,導致燈帶電路斷裂。」李祖傑說,好在「燈光獅」的研發團隊既是紮製工人,也是舞獅隊員,因此能夠根據每次演出發現的問題,迅速總結經驗,進行針對性調整。
通過定製更加優質的LED燈帶、更大容量的電池,並結合舞獅動作改良電路走線位置,第二代「燈光獅」解決了演出穩定性的問題,燈帶使用壽命可以支撐二十場演出,電池續航也從半個小時提升到了一個小時左右。
從2017年參與錄製《魅力中國行》,到2018年參演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開幕禮,再到2020年100頭第二代「燈光獅」齊舞央視春晚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近年來,李祖傑和他的「燈光獅」已經登上了20多場大型晚會、活動的舞台。
第二代「燈光獅」打響名氣後,訂單如潮水般湧來,表演邀約也絡繹不絕。然而,李祖傑並未就此止步。三年磨一劍,他通過數碼控制、燈光編程技術,讓第三代「燈光獅」能根據音樂、動作套路變換燈光顏色,舞起來更加靈動。
「研究燈光編程大概花了將近10天的時間,當時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在李祖傑看來,儘管每次迭代升級都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但觀眾的認可就是最好的回報,「粵西地區每個村都有年例活動,雖然舞獅環節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但‘燈光獅’一登場,現場觀眾都會忍不住感歎‘太酷了’‘好靚’。」
傳承推廣:
多一人關注,就多一份傳播、多一份傳承
在醒獅傳承和獅頭製作之外,李祖傑也在思考如何借助短影片和電商平台讓遂溪醒獅傳得更遠。
2018年3月,李祖傑在抖音發佈了關於遂溪醒獅的第一條短影片。截至目前,這個名叫「傑獅兄—非遺遂溪龍灣醒獅」的抖音精選帳號已發佈1000餘條作品,內容涵蓋訓練演出片段、獅頭紮製過程以及醒獅文創展示等,吸引超20萬粉絲關注。
在其中一條「雙獅飛躍梅花樁采青」影片中,兩條威武雄獅上下翻飛,做出各種驚險又精彩的動作,僅在抖音平台就獲得超21萬點讚,全網播放量超1億。
隨著短影片的不斷更新,在評論區瞭解醒獅知識的網民越來越多。李祖傑也給自己定下了「不管訓練、表演結束多晚,都要儘量多回覆當天網民留言」的規矩,在他看來,多一人關注,就多一份傳播、多一份傳承。
抱著這樣的心態,李祖傑還更新了一套47集的獅頭製作教程。從選竹、紮廓、撲布開始,每一步都拍得詳細,甚至連如何用生粉熬製漿糊的過程都囊括其中。
去年底,作為抖音非遺守護人、「百YOUNG非遺計劃」宣推官,李祖傑還和跑酷達人合作拍攝了跨界短影片。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作,配合炫酷的運鏡與剪輯,讓遂溪醒獅再度圈粉無數。
據瞭解,「百YOUNG非遺計劃」通過年輕態的呈現、不設邊界的創意,助力小眾非遺及特色文化項目的傳播,讓更多人看見並重新關注傳統文化,這一計劃也獲評中央網信辦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
線上的熱度也反哺了線下演出和獅頭銷售。採訪過程中,李祖傑不時能接到表演邀約電話。「做短影片以來,從線上找來的演出已有幾十場,還有很多人因為刷到短影片而訂購‘燈光獅’。」李祖傑說。
現在,李祖傑家的工廠每年可以賣出上萬件醒獅相關產品,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一年,他們賣出了400多頭「燈光獅」。2025年春節,又是一個「爆單」的狀態。在表演用醒獅之外,小巧玲瓏的醒獅文創也成為李祖傑網店裡的新晉熱銷單品。
近年來,李祖傑還與團隊一起積極開展非遺醒獅進校園、非遺醒獅研學、傳承培訓班等線下推廣活動。「今年初,我帶的遂溪縣大成中學舞獅隊,剛剛獲得了廣東省中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高中組總冠軍。」談起非遺醒獅進校園,李祖傑拿出手機里的照片,向記者驕傲地展示了他和學生們取得的最新成績。
「目前,我們團隊已經走進3所學校,帶領100多名學生學習舞獅。每次校園課程,只要有空,我都會爭取到現場教學。」李祖傑說。
線上線下,舞台內外,李祖傑毫無保留地為醒獅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醒獅行業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我們作為新一代傳承人,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廣。」李祖傑說,「我不怕有人學,只怕學的人不夠多。」(本報記者 徐嘉偉)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3月17日 第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