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家裡家外》熱播 主創:最想表達親情的溫暖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李俊儒
20世紀80年代,單身父親陳海清(王道鐵 飾)與單親媽媽蔡曉豔(孫藝燃 飾)在特大洪水救災過程中相遇。兩人因共同的信念與經歷而結緣,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橋樑,並攜手帶著各自的孩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紅牆映襯下的青苔,蓉城的老街巷,見證了這對「耙耳朵」與「辣妹子」跨越數十年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用愛與包容書寫細水長流的歲月……

目前,由楊科南導演,三台、黃經天、蟹蟹編劇,王道鐵、孫藝燃領銜主演的79集年代短劇《家裡家外》正在熱播,該劇以20世紀80年代川渝地區為背景,全程採用地道的四川方言,用「輕喜+溫情」的風格,詮釋「充滿變化的年代,不變的家人和愛」的主題,引發不少觀眾的「回憶殺」。
「嘎嘎(肉)」「老漢兒」「千翻兒(頑皮)」「苕皮(丟人)」……劇中,演員們地道的四川話,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成都街巷。青羊電視機、天府可樂、老式蝦片、雪花膏、玻璃繩編織的鑰匙扣等元素,勾起了川渝觀眾的集體回憶:「劇中方言十分地道,劇情也非常貼近川渝人的生活,《家裡家外》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我們的主創團隊,一半都是四川人。」《家裡家外》相關負責人透露,在拍攝前期,主創團隊「一方面查閱屬於時代記憶的素材,包括各種大事件,這個過程非常幸福,喚醒了很多記憶;另一方面去採訪家裡的‘老輩子’——編劇們電話採訪家裡人,方言顧問專門回重慶採訪。」大家齊心協力精雕細琢每一句川渝方言,力求還原其地道韻味。

從《幸福耙耳朵》《山城棒棒軍》《傻兒司令》,到《故鄉別來無恙》《小小的我》,四川方言影視劇構建起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川話的魅力始終不散。《家裡家外》還里出現了中國女排世界盃首次奪冠的情節,伴隨韓祖生老師的解說和演員們的笑語歡聲,觀眾彷彿穿越回到80年代,又看到了那場激情燃燒的賽事。主創團隊還在四川實地取景,劇中出現的化工廠也成了不少觀眾的的新型打卡地。
主創團隊還對符合劇中年代的人群進行一對一調研,從而挖掘了很多有意思的素材。如女主角「蔡曉豔」幫小姑子伸張正義,去廠里廣播站播報壞人壞事的情節,就來自團隊採訪到的故事。媽「蔡曉豔」讓兒子聽寫時,把「遷徙」唸成「干走」,也引發了不少四川網民的共鳴:「認字認半邊。」

劇中,滾落的蜂窩煤、大的穿完小的穿的兩色毛衣、被誤會的五元班費等等,也串聯起了重組家庭的情感成長史。「我們不是在父母締結婚姻的那一刻自動擁有了親情,而是在漫長歲月裡,日複一日的真心讓我們成為比血緣還要牢固的家人。」劇中女兒的獨白,讓不少網民淚目。在主創團隊看來,「愛情被表達過很多很多次,但對親情的表達是不夠的,我們想要去呈現溫暖、治癒的親情。」

這一表達也得到了不少網民的認可:「看的時候不知不覺被感動了,這才是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非常接地氣。」「人間煙火不過如此,好溫暖、好真實!」「在樸實的生活場景中,傳達著簡單愛情與真摯親情,逐漸呈現出‘家’的含義。」「滿滿的童年回憶,還有那個年代感的大起大落,街坊鄰居之間的好,太真實了。」「有生活有細節有時代氣息。」「年代感很濃,細節處理得不錯,又笑又哭的,很溫情的一部劇。」
《家裡家外》自上線以來,僅用3天時間,觀看量便突破了10億,成為短劇行業的爆款。「關鍵就是對精品劇的堅持和執念。」在主創團隊看來,「精品」就是表達、創新,而表達和創新「是最永恒、最硬核的流量密碼。」他們期待通過情感的真摯表達和敘事的創新,推出更多精品短劇。
圖據《家裡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