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獎」作家城城與蟬:創作的本質是人文關懷,中國科幻不需要複製「太空歌劇」|春熙訪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李俊儒

「從出生開始,我每天都會做一個同樣的夢,夢裡不斷重覆著同樣的一天。」冬眠艙、可控核聚變、微型核電池、超級人工智能、數字生命、平行世界、時空粒子、宇宙常數……一場跨越600年的閉環故事,將歷史謎團與未來想像交織,構成了《天才球會》的敘事底色。

作為網文作家城城與蟬(本名魏榮恒)的科幻處女作,《天才球會》以「時間循環」為引,「因果閉環」為核,在起點中文網創下了十萬均訂紀錄,並斬獲第35屆銀河獎「最佳網絡文學獎」。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近日,城城與蟬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坦言:「我只想寫一個自己想講的故事。」

《天才球會》書封《天才球會》書封

「我想寫一個有始有終的好故事。」創作《天才球會》之前,城城與蟬寫過多部網文作品,「我總能把讀者爽到,爽得頭皮發麻。但是,我沒有爽到自己。」彼時,他只把寫作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很少能從中體會到快樂,甚至羞於向家人、朋友介紹自己的作品。「我想寫一個真正的故事。一個好故事。」於是,他轉平台、換題材,從爽文到科幻,有了《天才球會》。從一千均訂的預期,到成為起點歷史上第23本達到十萬均訂的作品,城城與蟬坦言:「感覺一切像夢幻一樣。」

第35屆銀河獎「最佳網絡文學獎」頒獎詞這樣評價《天才球會》:「這是一個天才們在時間和歷史中爭奪命運的故事,無數奇妙的經歷在橫跨六百年的歷史捲軸上雙向鋪開,步步驚心,刺激絕倫。本作以虛實結合的手法,通過描寫夢境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探討了科技與人類命運的關係,譜寫出一部恢弘而爛漫的人類冒險史詩。」

將硬核科幻和傳統爽文結合在了一起,離不開城城與蟬多年網文寫作的經驗。「從爽文過渡到科幻文寫作,有個優勢就是比較容易讓網文讀者去接受科幻文。」他明白,與傳統出版物讀者相比,「網文讀者更需要情緒價值,用來放鬆娛樂。但傳統出版的科幻作品比較嚴肅,所以我在創作時會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充作‘調味劑’的爽點。」

行文時,如何平衡科學邏輯與劇情爽點,也是城城與蟬的攻克重點。「如果科幻方面太過硬核,一些相對年輕的讀者可能會不喜歡看;劇情爽點過多,有的讀者又會覺得太俗。後來我逐漸發現,首先要解決劇情的配比問題,其次才是劇情的融合問題,這二者如果能做到有機融合,就可以照顧到不同的讀者。」

這種「照顧」,是半年準備、20萬字大綱的嚴謹,是寫了50萬字存稿、又數次推翻重來的重視。開篇前,城城與蟬就想好了文中的每一個伏筆、每一個大事件、每一個人物結局。「科幻、懸疑是兩個相對冷門的賽道,將二者結合起來難度更大,但網文市場缺乏這樣的題材,我決定嘗試一下。我想用心對待這部作品、認真對待相信我的讀者,想把每個‘坑’都填好,只有把大綱做好、把細節打磨好,確保從開頭到結尾都沒有問題,之後再開始寫作。」

科幻作家城城與蟬科幻作家城城與蟬

劉慈欣的《三體》、何夕的《傷心者》、日本動漫《命運石之門》、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翻開《天才球會》,科幻迷會看到不少「驚喜彩蛋」。城城與蟬笑言:「這種‘玩梗式’的致敬,會讓科幻迷特別開心。在這一刻,作者和讀者彷彿跨越了‘第四面牆’,是一場科幻迷與科幻迷的雙向奔赴。」

說到這兒,城城與蟬還特別強調了「致敬」與「抄襲」的界限:「抄襲是長篇幅內容和設定的借鑒與搬運,我認為一個作者最基本的底線和原則就是不抄襲,我的作品中也不會出現抄襲的情況。《天才球會》中的致敬,是用一句話、一個詞來暗示,基本都停留在‘玩梗’層面,淺嚐輒止。」

除了對經典科幻作品的致敬,《天才球會》里還有不少傳統文化元素。「儘管科幻作品通常以未來為背景,但人類的創作始終無法脫離歷史經驗。我們雖然寫的是未來,但實際上還是歷史。」城城與蟬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河南的歷史底蘊是這部作品的「隱性基因」。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他總是能從每個古老城市感受到一種時光的滄桑,感受時間長河流動。「在學校讀歷史書的時候,唐太宗、武則天這些歷史人物好像遙不可及,但當我站在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前,看到曆朝曆代工匠打造修建的成千上萬座佛像,瞬間感覺到歷史離我很近。」

這種「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的感觸被城城與蟬運用到科幻小說的寫作中,誕生了「時間循環」「因果閉環」「蝴蝶效應」等設定。他感慨:五千年的歷史文脈中,歷史和人文從來不是割裂的。「科幻創作的本質是人文關懷,科技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層面。以前車馬很慢,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沒有微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很慢,人與人的交往反而更有耐性。如今,科技的發展也在重塑著人們的聯繫。我不禁思考,在更遠的未來,我們的社會會是什麼樣,文化藝術會變成什麼樣?這就是科幻創作的魅力——可以依託於現實去幻想未來,而不是對未來的一種空想。」

在城城與蟬看來,「不管是《星球大戰》的銀河帝國,還是《沙丘》的星際權謀,星際殖民、外星文明、太空戰艦等西方科幻的經典元素,本質上是‘向外探索’的產物;而中國科幻則聚焦於人文層面,將焦點對準人與人的情感、社會的變遷。」在剖析二者的核心邏輯後,他總結稱,「中國科幻不需要複製‘太空歌劇’,這幾年好的作品層出不窮,中國科幻非常有活力。尤其受到上一代經典大家的影響,作品偏向人文方向進行創作,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科幻文化。」

《天才球會》榮獲「年度最受期待改編IP」《天才球會》榮獲「年度最受期待改編IP」

10個月,280萬字,《天才球會》吸引了眾多讀者的同時,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不僅影視、動漫、漫畫、實體書版權均已售出,在海外市場也有不少擁躉,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2024閱文IP盛典」中,該書榮獲「年度最受期待改編IP」,作者城城與蟬摘得「年度新銳作家」。

被問及是否會參與作品影視改編創作,城城與蟬語氣謙虛:「術業有專攻,改編需要交給專業團隊。把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相對小說的文字表現力,影視更注重的是畫面表現力。這兩種形式之間是有差距的,我也會理性地看待作品改編情況,畢竟影視化會進行一些適應性改編來迎合照視受眾,所以在劇本打磨上,我需要聽取編劇的專業意見,也很期待我的作品會呈現出什麼樣子來。」

身為科幻作家,城城與蟬非常關注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發展:「科幻領域很早就出現了對人工智能的幻想,20世紀的科幻作家常常設想人工智能會強大到像真人一樣,甚至擔心它產生意識,引發世界危機,就像《終結者》所展現的那樣。如今的AI有很大進步,但目前距離想像中的還有很長路要走。雖然它能創作短片、小說,但它的創作只是浮於表面,缺乏內核與邏輯,取代作家為時尚早,當前AI更多體現在生產力方面的提升。」

據《2024中國網文出海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起點國際(WebNovel)已上線約6000部中國網文的翻譯作品,而網文暢銷榜排名top100的作品中,AI翻譯作品佔比42%,AI翻譯已成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城城與蟬直言:「AI翻譯在語言潤色方面不如人工翻譯,但勝在高效。中國網絡小說出海反響很好,中華文化輸出顯著,是時候對國外文化來一場 ‘降維打擊’了 。」

目前,城城與蟬正在籌備自己的下一部科幻作品,「下一本書會在今年暑假前後發佈,題材仍舊是科幻、懸疑、情感這種主線。這是我擅長的題材,也是我喜歡的題材。」每當看到有讀者因自己的作品從喜歡科幻到對科學產生興趣,甚至主動學習,他都非常欣慰。「身為作者,在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能盡到社會責任,是很有意義的。我認為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具有科普意義,所以我會刻意將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融入劇情,像物理、天文學知識等等,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有所領會、學習,希望借此激發大家對科學的熱愛。」

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