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如何未卜先知?甘肅構早期預警體系捕「蛛絲馬跡」

中新網蘭州3月24日電 (記者 馮誌軍)從「問候吃了嗎」,到「關心天氣怎麼樣」,隨著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漸變,既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方式的變遷,也印證了氣候變化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的甘肅,如何構建抵禦氣象災害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23日,是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的第65個世界氣象日。甘肅省氣象局聯合甘肅省氣象學會當日在蘭州開展紀念活動暨開放日活動,通過科普宣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氣象災害致災風險隱患、天氣氣候成因、預警信號發佈、早期預警的意義等氣象科學知識,旨在提升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的認知與應用能力。

3月23日,甘肅省氣象局聯合甘肅省氣象學會通過科普宣傳一系列氣象科學知識,以提升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的認知與應用能力。甘肅省氣象局供圖

甘肅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彙處,是國家西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甘肅境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交錯,形成了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

經歷過乾旱少雨的困擾,也遭遇過突發暴雨引發的山洪和泥石流;感受過沙塵暴的肆虐,也見證了極端高溫對農業和生態的衝擊……甘肅擁有豐富的氣候類型,這也意味著幹旱、暴雨、冰雹、大風、霜凍、連陰雨等災害類型複雜多樣。

甘肅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興國23日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甘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局地極端強降水、高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屢創歷史紀錄,對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峻挑戰。此時,構建一個高效的早期預警體系,不僅是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核心,更是一種經濟而明智的選擇。

早期預警系統,就像是抵禦災害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能夠提前捕捉到災害的蛛絲馬跡,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幫助政府、社區和個人提前做好準備,減少損失。數據顯示,只需要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就能夠減少30%。

2021年10月21日,蘭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完成自動氣象站校準工作。(資料圖)甘肅省氣象局供圖

2021年10月21日,蘭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完成自動氣象站校準工作。(資料圖)甘肅省氣象局供圖

楊興國說,近年來,甘肅省各級氣象部門織密氣象防災減災「防護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該局致力於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早期預警模式,落實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和高級別預警的「叫應」服務機制,開展遞進式氣象服務。在重大災害天氣來臨前或極可能造成重大災情時,提前面向各級防災減災責任人進行「點對點」提醒。

目前,甘肅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提升至99.9%。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新能源開發利用及交通、文旅、環保等專業氣象服務方面開展了各具特色、效益顯著的氣象保障服務。

楊興國表示,在發揮氣象科技創新、提升早期預警效能的同時,也應看到自然災害發生後,預警信息的「消息樹」,特別是「發令槍」作用還未完全發揮。未來,甘肅省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完善無縫隙精細化預警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暢通預警信息發佈「綠色通道」,進一步提升全民早期預警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