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F1學院外卡女車手,上演「飛馳人生」
近日,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舉行,很多人驚喜地發現,繼周冠宇之後,又一張中國面孔亮相賽場,她就是師煒。從擁有穩定工作的上班族,到用鏡頭記錄生活的自媒體博主,再到中國首位F1學院外卡車手,師煒不為自己設限,用努力與熱愛成就「飛馳人生」。
夜幕下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喧囂與轟鳴散去,一切歸於平靜。90後車手師煒坐在露天台階上,談起那輛「青花瓷」配色賽車,眼神中滿是不捨。
剛剛度過的3天,對於師煒彷彿一場「奇幻冒險」。她以中國首位F1學院外卡車手身份,參與這項專為女車手設立的賽事。3月23日,師煒在第二回合正賽駕車衝過終點,順利完賽。
「極限狀態推著我不斷突破」

超22萬人次現場觀賽,這是2025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中國大獎賽交出的新紀錄。很多人驚喜發現,繼「中國F1第一人」周冠宇之後,又一張中國面孔亮相賽場。「我們習慣叫師煒的網名‘鐵豆’,看著她一路追夢,真令人振奮!」浙江車迷陳佳樂在看台舉起「鐵豆加油」的橫幅,為師煒呐喊鼓勁。
鏡頭記錄下「鐵豆」的F1學院賽場初體驗:第一回合正賽因賽車失控遺憾退賽,第二回合正賽順利完賽,在18名參賽選手中排名第十四位。
出生在內蒙古包頭,求學於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內心對運動的熱愛引她跳出舒適圈,成為一名自媒體博主。2020年,浙江武義自由方程式比賽的一次試駕後,師煒「入坑」賽車運動。
師煒始終記得第一次駕駛賽車時的感受,「引擎轟鳴從脊柱直衝大腦,輪胎與地面摩擦,不斷找尋過彎的極限。」
嘗試過滑雪、攀岩、潛水等多種極限運動,但在師煒看來,賽車是最難的。夏季的駕駛艙內,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車手戴著頭盔面罩,身穿防火內衣、賽車服,還要在高心率的情況下,瞬間做出七八個動作和判斷,隨時衡量輪胎、車輛和對手的情況。
這種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極限考驗,既「折磨」著師煒,也讓她甘之如飴。剛開始踩不動刹車,她花費一兩年進行腿部力量訓練;頸部不斷強化,增粗了三四釐米,來承受方向盤慣性;過彎時巨大的離心力,手臂被磕得淤青……艱苦訓練,只為控制住賽道上的「猛獸」。
從2020年考取賽車駕照後,師煒開始參加不同品牌的統規賽。工作與訓練之間,她努力尋找平衡:通過短影片創作,賺錢「養活」自己的賽車夢;空閑時間,不是「泡」在健身房練體能,就是直奔賽道練車感。2024年,師煒在F4方程式賽車領域接連收穫佳績。
「賽車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極限狀態推著我不斷突破,磨煉心智。」師煒說。
「不要給自己設限,人生擁有無限可能」

過往幾年,師煒一直走在打破常規的路上。今年春節前夕,當F1學院賽事外卡來「敲門」,前所未有的挑戰橫亙在她的面前。
與其他參賽的國外車手相比,「半路出家」的師煒存在明顯差距。「大部分車手從小開小型賽車起步,經過系統訓練,一路上升到方程式賽車,而我沒經歷這個階段。」
「明知是一場打不贏的戰役,我能做的就是拚盡全力。」師煒推掉大部分工作,一頭紮進緊張的備賽訓練中。高強度的體能特訓、採用VR(虛擬現實)模擬器進行攻防訓練、「崩潰式」的心理磨煉……數不清的汗水與淚水,只為朝著目標加速飛馳。
3月初,師煒第一次駕駛比賽用車上賽道。3天的測試時間,她足足開了997公里,最多時達到每天70圈。「Shanghai賽道的7號彎,以197公里的時速急轉,脖子被離心力死死壓住,握住無助力方向盤如同端著幾十公斤的啞鈴。」這讓師煒想起F1車手們的形容:比賽的時候,就像在高速過山車上,左手打毛衣,右手下圍棋。
師煒埋頭苦訓的同時,質疑和偏見也如影隨形。「女生能駕馭賽車嗎?」在這項男性主導的運動中,很多女車手努力打破刻板印象。F1學院於2023年度推出,正是為了培養年輕女車手進入更高級別賽事。「專注於突破自己,用每一次進步和成長說話!」師煒說。
然而,現實總是充滿意外。主場參賽的師煒並未完全發揮出訓練水平,「有遺憾,如果明年再有機會,我會表現得更好!」這次近距離觀摩,讓她看到了實力差距,也找到了努力方向,「不要給自己設限,人生擁有無限可能。」
「通過我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賽車運動的魅力」
2004年,F1首次登陸中國,彼時年幼的師煒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和這項運動產生聯繫。20年後,周冠宇在上海創造了中國車手在賽車界的紀錄,點燃了無數車迷的夢想。「這次我的車號選擇了周冠宇的24號,也是一種賽車精神的傳承。」師煒坦言。
如今,賽車之於中國,早已不是「小眾運動」。數據顯示,中國F1粉絲數量快速增長,其中半數為女性。2024賽季在國內通過電視觀看F1賽事的人數超過1億,同比增長35%,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F1粉絲總數已超過430萬。
投身賽車領域後,師煒堅持創作發佈影片,「通過我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賽車運動的魅力。」
而降低賽車運動的參與門檻,也並非天方夜譚。師煒舉例,上海國際賽車場周邊有50多片賽車運動相關場地,「使用模擬器和VR眼鏡,或是開小型賽車,都可以低成本、輕量化接觸賽車運動。參與賽車運動,不只是當車手,還可以從事工程師、機械師等工作。」
如今,在場地、拉力、漂移等領域,活躍著越來越多的女性身影。「很多女生看了我的比賽或影片,萌生了參與賽車運動的想法。在更多年青人心裡播撒賽車運動的種子,正是我做這些事的意義。」師煒說。
本次F1中國大獎賽,大量車迷深度參與各項體驗活動。很多小朋友對車隊如數家珍,聊賽車頭頭是道。師煒感觸頗深:「賽車運動在中國起步較晚,但加速很快。這些孩子從小接觸賽車文化,如果提供更多機會和平台,中國賽車的明天一定會很美好。」
從「中國周」到「中國豆」,賽車運動在互聯網上每每火爆出圈,都拓寬著本土化發展的路徑。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史堤芬奴·杜明尼卡利認為,F1中國大獎賽有巨大的潛力,可以發展到目前規模的2到3倍,隨著F1學院等項目的持續推進,中國車手的人才儲備只是時間問題。
「我願當一個探路者,探一探自己的極限,也探一探未來的路。」師煒說。

人民日報記者 鄭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