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能「買」到的快樂

來源:北京網民說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本文約24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玉淵潭公園盛開的促培晚櫻   圖源:新京報玉淵潭公園盛開的促培晚櫻   圖源:新京報

「這不是雪糕,是本宮的精神避風港!」

三月還沒過完,玉淵潭園內不同品種的早櫻已陸續進入觀賞期,110萬人湧進公園,只為在粉色花海里拍一張「人在畫中遊」。當然,跟一支櫻花雪糕來個合照是必須的。今年第十代櫻花冰淇淋首次採用親子款花形,重瓣與單瓣相呼應,另增設禮盒裝便於與他人分享春日美味。此外,公園還推出了小櫻系列和櫻花系利雲創新品,小櫻系列推出四款以旋轉木馬、海盜船、碰碰車為設計原型的冰箱貼,為遊客帶來全新的收藏體驗。

老同誌剛剛搞明白「蕉綠」是什麼,00後小夥伴買買買已經讓藍莓盆栽成為辦公室的新晉頂流。來自某電商平台的數據顯示,3月份平台已經賣出了超過100萬株盆栽藍莓,最高一天賣出了8萬單。有雲南商家自曝一天出單超過4000件,直接賣空了整個藍莓園。曬圖的評論區全是凡爾賽:「看著它結果比KPI達標還爽!」

第十代櫻花冰淇淋第十代櫻花冰淇淋

情緒消費撞入春天

CBNData報告顯示,67%的Z世代願為情緒溢價買單。

「工位綠植不是綠植,是當代打工人的‘精神氧氣瓶’。」這屆打工人嘴上說「躺平」,工位卻偷偷捲成「賽博農場」,搞起了「情緒基建」。小紅書#治癒繫好物#篇數達13萬多篇,綠植、香薰、捏捏樂成「情緒剛需三件套」。

2025年年初五到開工第一週,天貓上「開運工位裝飾」成交同比增長超50%,其中就包含了綠植和香薰等產品。捏捏樂、尖叫雞等「情緒發泄神器」更是登上抖音熱榜,某款39元的解壓魔方月銷10萬+,賣家直言:「能捏碎的東西都是剛需。」 

「禁止蕉綠」綠植  圖源:新浪財經「禁止蕉綠」綠植  圖源:新浪財經

萬物皆可「情緒+」

武漢東湖櫻花園搞了個「穿越劇本殺」,遊客穿上漢服在花海里破案,門票直接翻倍,日均接待量破3萬。負責人說:「遊客買的不僅是門票,更是‘穿越回盛唐’的儀式感。」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用AI燈光複刻《流浪地球》太空艙,遊客排隊3小時只為體驗「失重感」;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靠「一眼萬年」 的笑容,單日帶火周邊消費超千萬。

 「一冰雪一世界」現場  圖源:新華網 「一冰雪一世界」現場  圖源:新華網

就連銀髮族都在發力——某電商平台「樹洞傾聽」服務中,21%用戶是65歲以上老人,他們更愛深夜下單「陪聊」。京東健康數據顯示,養老機器人銷量年增300%,獨居老人李阿姨說:「這機器人會講冷笑話,還能預報天氣,真的很智能。」

從「解壓玩具」到「花經濟」、治癒旅程、暖心劇,甚至機器人開跑馬拉松。當文創、文旅、新消費、新科技被注入情緒消費的熱辣滾燙,那就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兜售人間值得。

情緒消費的內在邏輯

倫敦大學研究發現,購買心儀物品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效果堪比吃巧克力。埃森哲報告顯示,78%的中國消費者願為「提升幸福感」 的產品支付溢價。攜程數據證實,「沉浸式療愈遊」搜索量暴增580%,客單價高出傳統景區68%。「情緒消費」與其說是單純買東西,對更多人來說是一種增值和「治癒」,對很多年青人來說,他們更願意掏錢買一份「我可以好起來」的希望。他們說的情緒消費,更像當代人的「精神自救」「快樂養生」和「激情加油站」。

消費者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圖源:北京日報消費者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圖源:北京日報

當Pantone色彩學院推出 「治癒系環保色」,使用該顏色的品牌銷售額平均提升15%。喜茶通過與不同品牌的聯名,利用色彩與消費者情緒的鏈接,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對於消費者來說,情緒消費設計絕不是僅僅販賣焦慮,而是「用商業策劃包裹的人性溫暖。」

情緒消費的爆發,還創造出像「園藝塑形師」「文創設計師」這樣的新興職業。真正好的情緒消費設計,一般來說都要包含三個元素——

一是有痛點:如為職場人的焦慮提供「氧分」的工位綠植,銷量年年暴漲;二是有共鳴:如《哪吒2》爆火,正是擊中了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緒共鳴;三是稀缺性:如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的火爆,就是因為技術疊加非遺的創新高度和稀缺的價值。

情緒消費也有AB面

掏出錢包交換情緒安全感成為潮流。麥肯錫研究顯示,到2035年,中國 「情緒陪伴」 產業規模將佔GDP的3%,超過教育、醫療。一些新的方式和形態也被創造出來。

比如,虛擬偶像帶貨。A-SOUL成員嘉然開直播,10分鐘帶貨超百萬。粉絲說:「她懂我的孤獨,買她的周邊就像買一份陪伴。」數字藏品療愈,螞蟻鏈推出「情緒數字藏品」,用戶上傳心情日記生成專屬NFT。萬科養老社區試點「智能花匠」,老人每天給機器人下達澆水指令,互動量超年青人。有機構預測2030年,中國老年陪伴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千億。

 虛擬偶像女團A-SOUL  圖源:國際在線 虛擬偶像女團A-SOUL  圖源:國際在線

另一方面,當情緒經濟火出宇宙,爭議也不斷湧現。國內一些墓地推出代客祭掃服務,本是緬懷逝者、寄託哀思,可漸漸變了味,代祭、代哭、代聊天……200元哭一場被罵上熱搜:「眼淚也能標價?資本連悲傷都要收割!」某平台「罵醒戀愛腦」課程月入百萬,網民怒懟:「花錢找人罵我?這算新型M屬性覺醒?」而伴隨AI情緒預測和情緒陪伴產品越來越多,我們也得問問自己:「當 AI 能精準計算你的快樂值,人類是否正在失去感受‘意外之喜’的能力?」正如那句網民紮心的評論:「元宇宙的櫻花再美,也代替不了樓下豆漿鋪的熱氣。」 社會學家項飆說:「人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商品,而是更多‘意義連接’。」我們承認「情緒經濟的萬億藍海,藏著每個普通人對‘人間值得’的倔強堅持。」從玉淵潭的櫻花雨到元宇宙的虛擬戀人,從故宮文創到養老機器人,我們也看到情緒消費正在重塑商業世界的基本邏輯。它成為 Z世代對抗內卷的「精神護盾」,變成銀髮族抵禦孤獨的「數字暖爐」,更成就消費轉型升級的「流量密碼」。

 圓明印象·皇家「遊」禮文創設計展現場   圖源:新華社 圓明印象·皇家「遊」禮文創設計展現場   圖源:新華社

但別忘記那句老話:「生活需要儀式感,但不能僅靠儀式感。」情緒消費的本質,是現代人借助物質手段來彌合精神上的裂痕。它既能像良藥一樣治癒人心,也可能像「毒藥」一樣讓人上癮,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好「溫度」與「尺度」。玉淵潭的櫻花只存在這個季節,買買買帶來的多巴胺也終會消散,妥妥的「人間值得」,還要靠自己努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