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贏 「鏈」動全球:外企持續深耕中國
新華社上海3月25日電題:合作共贏 「鏈」動全球:外企持續深耕中國
新華社記者周蕊、周文其、趙晨捷
在華外企正在透過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持續「鏈」動全球,在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日前正式啟動出口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將首批商用儲能電池從上海港運往澳州。特斯拉公司儲能和充電副總裁麥克·史尼達說,這意味著特斯拉儲能電池產能已經實現中國生產、全球交付,未來產品有望進入更多海外市場。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今年2月正式投產。供應鏈與成本優勢、市場潛力與政策支持、人才與技術儲備,是特斯拉將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儲能超級工廠選址在中國的重要因素。

3月21日,這是在上海拍攝的裝有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首批商用儲能電池的集裝箱。新華社發
觀察人士認為,外資企業看好「投資中國」機遇,折射出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優質的市場環境,讓外企願意將自身業務發展與中國的技術優勢、製造優勢、市場優勢緊密結合。
中國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政策措施,也讓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在新能源、智能終端等領域持續深耕。
近年來,知名外國車企紛紛調整投資佈局,融入中國產業鏈和創新鏈。日本豐田汽車決定在華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大眾宣佈投資25億歐元拓展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寶馬正與中國領軍科技企業一道,在深度融合雲端交互能力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體驗方面深化戰略合作。
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武田研發中國及亞太中心總部,記者獲悉這家企業正在中國實現新藥全球同步開發、同步遞交。就在本月,公司的中國團隊實現了在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藥物關鍵臨床試驗中的全球首例患者入組。
「中國在武田全球研發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已成為全球研發四大關鍵區域之一。」武田全球研發高級副總裁王璘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高宇寧認為,中國暢通的進出口通道、日益提升的生產技術、穩定可靠的供應鏈水平,讓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前沿技術產品生產、研發落戶中國。

當前,國際投資環境更趨複雜,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世界看到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的決心與誠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並就「穩定對外貿易發展」「大力鼓勵外商投資」等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此前發佈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提高投資促進水平、增強開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務保障力度4方面提出20條措施,表明中國政府以制度型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
「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助力高水平開放的新舉措不斷實施、穩外資‘暖信號’吸引了更多外商來華投資興業。」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說。
2024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6萬家,同比增長9.9%。近5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位居全球前列。
「渣打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拓展投資和運營」「創新是中國的競爭優勢,也是Mercedes-平治在中國市場深耕的原因」「畢馬威對中國大市場的廣闊前景充滿期待」……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國際機構掌門人等嘉賓紛紛表達了「投資中國」的信心。
「沒有企業是願意‘脫鉤斷鏈’的。」桑百川說,「中國持續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為外資企業發展營造了更優質的環境和更廣闊的市場,這就是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