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條企業大數據背後:上海製造為何仍有競爭力
3月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開幕,開幕禮上發佈了上海2025重點產業佈局圖,包括宣佈了14個區級主導的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浦東張江+金橋新一代電子信息集聚區、靜安「視聽靜界」上海超高清視聽產業集聚區、徐彙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等。
澎湃新聞通過天眼查的企業科創能力分析數據,將這14個集聚區映射到上海科創企業熱力圖上,發現其中很多都有成熟的產業生態,有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
例如要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片區的金山區,它的碳穀綠灣產業園是上海市26個特色產業園區之一,不僅擁有巴斯夫、高利恩等全球知名的化工企業,還有聯樂化工、新旺科技等一眾新材料企業,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重點發展先進半導體材料、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

類似金山區這樣擁有紮實產業基礎的園區,在上海還有很多。
例如位於上海寶山區東北部的上海機器人產業園,雖然總佔地面積才3平方公里多,但作為中國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集聚發展標杆區,這裏的工業機器人產值佔了全國的1/9、上海的1/3。在這個產業園,既能找到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生產商,也能看到發那科這樣的全球知名機器人本體制造商,還能看到產業鏈下遊如快倉這樣的把機器人應用到智能搬運的企業。
這樣的產業集群,在上海製造業升級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恩曼技術是一家因防垢防腐蝕技術而知名的企業,2019年這家公司搬遷至寶山區的機器人產業園。公司總經理吳小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恩曼的生產線需要智能機器人進行加工,之所以選擇這裏,是為了可以跟更多的相關企業進行交流溝通。
中國產業集群的特點就是企業和行業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密集分佈在特定地區,從而促進合作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
澎湃新聞梳理髮現,從2019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先後公佈了500多個國家級產業集群,上海入選的產業集群數量超過20個,居於全國前列。

例如2019年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上海徐彙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就是一個例證。
過去一年時間,徐彙區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集聚了上百家大模型企業,實現了「鄰居就是合夥人」「上下樓就是上下遊」。目前,「模速空間」超千名AI從業者中,約三分之一為28歲以下年青人,大量創始人、CEO、CTO平均年齡不到30歲。
「上海正在瞄準新領域新賽道,鼓勵更多年青人在產業創新中‘挑大樑、當主角’,在城市發展中‘創大業、展宏圖’。」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投促辦(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介紹。
也正是有這樣的產業政策,讓聚焦人工智能這樣新興產業的企業在上海不斷湧現。第三方平台記錄的企業註冊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新增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萬家。

在上海,創新成本正被拉低
除了產業集群帶來的規模效應,上海本身也在圍繞企業關心的投資成本、直接成本、融資成本、轉型成本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攬子創新舉措。根據上海經信委發佈的數據,2024年,上海推出的工業降本增效政策,累計為企業減負了521億元。
這500多億的減免,是從一筆筆賬里「摳」出來的。例如針對電、氣、熱等要素價格,上海主打應降盡降。通過節假日和雙休日實施「深穀電價」等措施,去年上海大工業平均電價降了6分錢,較2023年減少6.8%;同時,天然氣成本、蒸汽成本也分別在2024年下降了12.9%和8.7%。
除此之外,去年上海521億元減免中,企業融資成本佔到了47%,涵蓋了低息貸、信用貸、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例如中小微企業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貼息,去年覆蓋了756家中小微先進製造企業,貸款利率下降接近1%。
雖然單獨體量難比巨頭,但中小微企業在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上擁有顯著優勢,能縮短創新週期。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是國內創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澎湃新聞在梳理《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研究數據庫》中發現,註冊地在上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中小企業達4.6萬家,該數字超過了其他一線城市。

這一數字背後也離不開上海的創新環境和政策支持。
去年12月,上海就宣佈了推動商業銀行設立總規模超4000億元的「專精特新貸」,其中信用貸款總規模超2000億元;落實國家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推出「上海市專精特新專項擔保計劃」,推動擔保業務擴面增量,單戶擔保額度從2000萬元上限提升至3000萬元等多項措施。
這些降本措施,已在逐漸發揮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16元,而上海比這低了2.7元。而根據《解放日報》的梳理,上海的工業百元營收成本不僅低於全國平均值,也比長三角地區整體平均水平低了2.9元,是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最低的。
「上海不僅要素成本不貴,還有巨大的綜合成本優勢。上海的人才、教育、醫療資源聚集,有全球最大口岸,企業出海成本低。瞄準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我們還在強化智算、語料、綠電、場景、平台等創新要素供給,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聚合賦能效應。」張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