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學中的北京」:打造一座京味語言的文學博物館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文學與地理密不可分。一方水土不光養一方人,還養出散發獨特地理人文風味的作品。關於北京的秋天,很多人都會想到鬱杜夫的散文。關於「京片兒」語言,會想到老舍、王朔的小說,劉恒寫的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等。
2025年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一套叢書——「百年文學中的北京」,收錄百年來一代代作家筆下的北京故事,北京聲音和北京風景。叢書由《小說中的北京》《散文中的北京》《詩歌中的北京》組成。《小說中的北京》以「京城風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為副標題分為三冊,共收錄中短篇小說47篇;《散文中的北京》收錄散文作品27篇;《詩歌中的北京》則收錄了60位詩人的詩作。從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作家們是如何書寫北京,一百年來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北京這座城市的諸多迷人之處到底在哪裡。一套叢書堪稱一座博物館:關於文學的博物館,關於京味語言的博物館。

一百年來的眾作家在一起進行同題作文
為什麼要系統閱讀書寫城市的文學作品,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近日,在主題為「課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閱讀——百年北京文學中的語文素養養成術」的分享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莉,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吳欣歆,北京市骨幹教師、北京市第十一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梁琦圍繞「百年文學中的北京」叢書,開啟了一場關於文學與教育的深度對話。
作為「百年文學中的北京」系列叢書主編,張莉說,《散文中的北京》就是一百年來所有的作家在一起進行同題作文,共同討論如何理解北京,以及北京為何如此迷人。而在《小說中的北京》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筆下的北京所呈現的不同氣質。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北京的歷史和文化,還通過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敘事手法,呈現了北京人的精神氣質。《詩歌中的北京》特別聚集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的作品,「詩人們理解的詩性的瞬間,其實更接近於普通人。而詩意是需要提煉的,我們需要深入的思考,但我們有時候也需要一些夢幻的、甜蜜的詩意。」

「升維閱讀」:生發出對日常生活和周邊世界的好奇心
文學閱讀的意義不光在於審美或者獲取知識,更在於啟發讀者重新感知周圍的生活空間,提升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梁琦說,無論是學生還是普通讀者,在閱讀時都可能會陷入一種「無效閱讀」的狀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閱讀一個作品,是想知道更多還是體驗更多,還是因為體驗而產生更深刻的認識?這樣深度的閱讀,必須由那些優秀的、經典的、富有魅力的文學作品進行承載。」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沉迷於短影片,閱讀呈現出淺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徵。針對這一問題,吳欣歆強調了「升維閱讀」的概念,即閱讀觀念的提升。她認為,人工智能時代雖然帶來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但學生可以通過升維閱讀,提升自己的觀察力、感受力和表達力。「這個時代就是碎片化的、多模態的、各種媒介的都來輔助閱讀的時代,誰都無法改變,那我們就索性沿著表達力回溯,去發現感受力和觀察力。」
當我們讀一篇經典作品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作家的表達力和感受力,其對生活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吳欣歆強調來「名詞」在寫作中的重要性。「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不要試圖用一大堆形容詞去描述要做的事情,用一個最精準的概念去概括,讀者就能知道你要說的到底是什麼。因為誰都不能說出自己心裡不存在的事物來,這就是寫作訓練從觀察力到感受力再到表達力的過程。」
編完「百年文學中的北京」,張莉透露,自己深受啟發,開始一場具體的行動——每週都去北京的一個公園打卡,「有些公園大家都熟知,比如天壇、地壇、中山公園、玉淵潭。在認真閱讀寫北京的文學作品時,我發現在北京我去的地方太少了。北京還有一些寶藏公園我們真的沒有去過,比如中屋公園、東屋公園,有稻田、有油菜花,非常美,但是很多人從來不知道。編完「百年文學中的北京」以後,我生發出一種對日常生活和周邊世界的、更闊大的好奇心,因為我生活在這座城市,我想深入瞭解它,瞭解它的深度,要瞭解它的腹地。」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