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推動全球貿易大船破浪前行(環球熱點)

3月22日,由中國船企建造的LNG動力汽車運輸船「艾爾薩姆哈」輪在山東港口煙台港開啟首航,投入煙台—土耳其滾裝航線運營,進一步提升了該航線的運輸效能。該輪共裝載1455台國產新能源汽車和近300台二手新能源汽車,創山東口岸向歐洲和中東地區出口新能源汽車單船發運量新高。唐 克攝(人民視覺)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日前發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貿易額達到33萬億美元新高,較2023年增長3.7%。世界貿易組織發佈的最新一期《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從去年12月的102.7升至102.8,持續高於基準點100,表明全球貨物貿易仍呈現增長態勢。同時,兩份報告也都強調了2025年全球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政府近期連續推出加征關稅等一系列單邊主義政策,給全球貿易增長蒙上陰影。

全球貿易增長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喜」與「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又扮演著何種角色?各方應如何攜手並肩,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三位經濟學家,進行解讀。

如何看待全球貿易發展的「喜」與「憂」?

「主要國家貿易政策相對穩定、宏觀經濟增長尚可,這兩大因素為2024年全球貿易額增長奠定基礎」「2025年,全球貿易增長的最大威脅來自美國的關稅‘大棒’」

張建平:2024年全球貿易額保持增長態勢,2025年前幾個月預期也相對樂觀,主要基於以下因素: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拉動市場需求;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協作持續,供需的有效結合為貿易增長提供支撐;不排除部分進口商出於對未來關稅上調導致成本增加的擔憂,提前開啟「囤貨」模式;近期美元指數有所下行,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隨之降低,一定程度上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帶來利好。

2025年,全球貿易增長的最大威脅來自美國的關稅「大棒」。今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這一舉措極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致使全球貿易壁壘抬升。美國將關稅當作政治施壓工具,頻繁對他國進行威脅,這會幹擾外貿企業的決策、影響外貿訂單。作為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推行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貿易政策,不僅會使自身通脹加劇、就業崗位減少、經濟增長放緩,還將擾亂市場預期、抑制市場需求,給全球貿易增長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屠新泉:主要國家貿易政策相對穩定、宏觀經濟增長尚可,這兩大因素為2024年全球貿易額增長奠定基礎。但是,美國政府近期將關稅「大棒」揮向多個經濟體,將給全球貿易帶來破壞性衝擊,相關影響或將在2025年第二季度逐漸顯現。近期還有多方消息稱,美方還大幅提高海關查驗率、計劃徵收高額船舶停靠費等,這些都會對外貿造成負面影響。

陳鳳英:2024年,世界逐漸適應了後疫情時代的發展節奏,經濟和貿易活動得以逐步恢復。另外,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產業佈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全球互聯互通,這些都是推動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作為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為全球貿易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5年,美國加征關稅及其連鎖反應,或使全球步入高關稅時代,嚴重衝擊全球貿易。短期看,商品價格上漲或將帶動貿易額上升,但貿易環境並未實質改善,供應鏈的轉移重組困難,各國貿易成本劇增。長期看,世界經濟格局將深刻調整,貿易壁壘升高,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

綜合來看,今年全球貿易形勢極為複雜。主要經濟體或將採取應對舉措,使得高成本與高投資並存。貿易增長雖有動力,但未來走向有待持續觀察。

中國等發展中經濟體扮演著什麼角色?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增長超過發達經濟體」「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既是重要的供給方,也是關鍵的需求方」

屠新泉: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增長超過發達經濟體。這一結果合乎邏輯。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增速高於發達國家,其供給與需求能力的增長速度更快,必然會體現在貿易領域。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既是重要的供給方,也是關鍵的需求方,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重要的貿易夥伴。一方面,中國是許多原材料及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另一方面,中國也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消費品、工業設備等各類產品,成為全球貿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陳鳳英:發展中經濟體在疫情衝擊下雖遭受較大影響,但在後續復甦進程中,投資與生產能力彰顯較強韌性。在世界經濟逐步回暖的大環境下,發展中國家投資顯著增加,進出口及生產活動加快復甦,再加上中國的有力帶動等因素,貿易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國家。

中國在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促進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中國是製造大國,產品不僅充分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至全球各地,特別是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增長形勢突出。在共建「一帶一路」引領下,中國貿易方向不斷向新興市場拓展,深刻影響並積極推動全球貿易格局向多極化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通過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開展服務貿易等舉措,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貿易增長與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張建平: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化加速,提升了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增加了其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受益於全球化分工,承接大量製造業,深度參與國際貿易。當前,發展中國家市場處於上升階段,市場需求增長動能高於發達國家,貿易增長速度也更快。

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通過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與價值鏈的分工協作體系。在國際合作層面,中國已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並實施了23份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同時堅定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國內建設方面,中國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

各方應如何攜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靠單打獨鬥應對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強化團結協作,方能推動國際經貿關係穩步邁向健康、公平的發展軌道」

陳鳳英: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靠單打獨鬥應對共同挑戰,也無法在面對共同問題時獨善其身。各方理應積極行動維護多邊主義,捍衛以世貿組織為代表的國際貿易合作機制。

當前,東盟已躍居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俄羅斯、中亞以及中東地區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也愈發頻繁。我們應通過雙多邊合作等多種形式,鞏固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同時,立足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既有合作機制,穩固與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係,積極與歐盟等更多願意推進全球化的經濟體開展廣泛合作。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將精力集中於自身發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的持續發展,本身就是對全球貿易和全球化進程的重要貢獻。

張建平:中國一貫堅定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支持對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增強其權威性和有效性,並提出一攬子改革方案,得到全球南方國家的普遍支持。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雜音,中國堅定以合作謀發展,團結各方力量尋求對話與合作,在地區和全球層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作。例如,中國落實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為推動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屠新泉:在當下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形勢中,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行徑,我們必須秉持理性且堅定的立場。試圖與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脫鉤」,其最終結局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國際社會理應就此達成廣泛共識,彙聚起捍衛多邊主義的強大合力。在處理經貿關係時,世界各國均應嚴格遵循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則,規避陷入無序的貿易爭端泥沼,攜手維護全球貿易秩序的穩定。唯有通過強化團結協作,方能推動國際經貿關係穩步邁向健康、公平的發展軌道。(本報記者 李嘉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3月26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