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大學:一家人與一群鶴的生死相守

話劇《娟子》里的徐秀娟和同學在公園坐船遊玩,暢談理想。東北林業大學供圖話劇《娟子》里的徐秀娟和同學在公園坐船遊玩,暢談理想。東北林業大學供圖

00後大一新生杜欣雨從沒想過,自己剛來學校1個月,竟然站在了全校舞台中央。她至今難以忘記——在東北林業大學(以下簡稱「東林」)科學會堂,原創話劇《娟子》第八次上演,她飾演女主角「娟子」。

娟子名叫徐秀娟,是東林校友,也是全國首位環保烈士。1987年9月16日,江蘇鹽城,徐秀娟為尋找走失的白天鵝溺水身亡,年僅23歲。當時有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講述的就是徐秀娟的故事。

杜欣雨對幾十年前徐秀娟作出的人生選擇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她把丹頂鶴當家人,為了家人做什麼事都是應該的。」杜欣雨說。

把「鶴魂精神」傳下去

徐秀娟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這裏是丹頂鶴的故鄉。因為這群精靈棲居於此,人們又把這座城市喚作「鶴城」。

1981年,17歲的徐秀娟隨父親到紮龍自然保護區,負責養鶴、馴鶴,大家親熱地叫她「娟子」。資料照片上,娟子皮膚黝黑,牙齒雪白,眼神格外清澈。

1984年,東林野生動物系的幾位教授到紮龍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了這名年青人才,他們建議徐秀娟來東林進修。「想要幹一番事業的」徐秀娟於1985年來到東林,開啟了1年半的學習生涯。

1986年5月,畢業後的徐秀娟被選派前往江蘇鹽城支援創建珍禽自然保護區。遠赴鹽城的時候,她帶了3枚鶴蛋,這是給鹽城自然保護區的一份禮物。

精心照料下,3只小鶴破殼而出,丹頂鶴在低緯度越冬區人工孵化成功,當時的世界級難題被徐秀娟攻破。她給小鶴們起名叫龍龍、丹丹和莎莎。

在徐秀娟的努力下,鹽城自然保護區漸成規模,包括丹頂鶴在內,很多鳥類來此過冬。1987年9月16日,為尋找兩隻走失的白天鵝,徐秀娟疲勞過度,淹沒在了沼澤里。事後,她被追認為我國環保戰線第一位烈士。

多年來,東林一直探索用文化產品傳承徐秀娟英雄事蹟。東林團委藝術教育與實踐高高長桑治曄從事學生藝術指導工作20多年了,她說,學校曾編排過舞蹈《鶴魂》、短劇《鶴娘》,可「(感覺)還沒有把這個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

桑治曄也想過排「大劇」,但「覺著有點天方夜譚,沒有專業的學生,也沒有專業的老師」。

然而,想排「大劇」的想法沒有擱置。

東林團委副書記桑治天宇和桑治曄反復商量後決定,雖然困難多,也要迎難而上,「因為這部劇一旦排出來,對學校文化傳承、對學生成長很有利」。

2020年年底,《娟子》劇本創作工作啟動。2021年10月,校團委面向全校學生招募演員,54名學生從200餘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正式演員。

劇本創作啟動後,桑治天宇並沒什麼底氣,也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直到首次面試演員時,他才有了信心。

當時,導演讓學生在活動中心模仿兔子覓食、蛇受到攻擊的表現。桑治天宇看後覺得這個劇一定能排好,學生的表現正是丹頂鶴身上應有的活力。

2022年4月18日,《娟子》在雲端成功首演,近7萬名海內外校友、東林師生線上觀看,點讚量近30萬。這部劇全方位展現出徐秀娟與鶴結緣、東林求學、投身自然保護事業、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

東林黨委書記張誌坤看了首場演出。他說,徐秀娟身上所體現的「鶴魂精神」是東林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一代代東林人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截至目前,《娟子》以每學期至少演出1場的頻次,已在校內演出8場,先後有近千名學生演員以生動演繹向徐秀娟精神致敬、告白。

「每年開學季和畢業季都會安排演出,讓新生和畢業生看。」東林團委書記李晶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樣做是為了讓新生邁進校門就知道東林「鶴魂精神」,也讓畢業生走出校門帶著這種精神建設生態文明。《娟子》第八次上演時,有東林2000餘名本碩博新生代表,以及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省內10所高校、400餘名青年師生代表觀看。

「我們想讓越來越多青年學子知道徐秀娟精神。」李晶才說。

朝著心中目標邁進就是青年人的信仰

在《娟子》中,角色「大毛子」有點特殊,他是一隻雄性丹頂鶴,沒有台詞,完全靠演員舞蹈來表現鶴的靈氣。一些同學認為,這個角色沒有台詞「不出彩」,全靠動作「挑戰有點大」。

外國語學院2022級俄語專業本科生杜澤明選擇了這個角色。他先後3次出演,自嘲自己是「表演型人格」。

徐秀娟(左)即將奔赴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出發前,她回到家鄉齊齊哈爾,與家人團聚,並與母親作最後的告別。東北林業大學供圖徐秀娟(左)即將奔赴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出發前,她回到家鄉齊齊哈爾,與家人團聚,並與母親作最後的告別。東北林業大學供圖

起初,在加入劇組的時候,他認為這個角色可能和自己在電視里看到的歌劇、舞劇一樣,「一邊唱一邊跳」。進來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角色就是丹頂鶴,沒有台詞和歌唱。導演告訴他,「在舞台上你不是一個人類,而是一隻鶴」。

「既然答應演這個角色,就要演好。」幾乎沒有舞蹈經驗的杜澤明硬著頭皮穿上演出服,扮起了丹頂鶴。第一次演出,他並不滿意,「感覺很稚嫩,動作沒有感情」。總結原因時,他認為可能是沒有深入研究徐秀娟的事蹟,「完全是為了演出而演出」。

第二次出演前,他除了精進自己的動作,還查閱了大量資料,熟悉徐秀娟事蹟,「她的精神很觸動人心」。

第三次出演時,他決定拋開一切,盡情享受舞台,「舞蹈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語言,我想通過自己的動作把丹頂鶴生死相依的感覺演出來」。

第三次演出後,杜澤明對自己很滿意,「我呈現了自己認為最好的‘大毛子’」。

東林副校長張春雷當時也在台下,杜澤明的表演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感受到他在享受舞台,演出後我還看了重播,他一抖翅膀感覺真的和丹頂鶴一樣」。

杜澤明說,3次演出讓自己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新思考。此前,他常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先進人物的事蹟報導,覺得自己和這些人物有距離感,「他們做了讓人敬佩的事,只不過太遙遠了」。

出演話劇,讓他和先進人物的距離拉近了。

「徐秀娟學姐從小到大和父母一起保護丹頂鶴,她把鶴當作家人。她的信仰就是讓鶴好好生活,讓每一隻鶴都有好的生活環境。對於她的英雄事蹟,我能感同身受。」杜澤明說。

提到青年信仰話題,徐秀娟母親扮演者、化學化工與資源利用學院2024級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孫镔琪說,她出演這部話劇最大的收穫是,感受到了徐秀娟身上的信仰力量。「不管做什麼事,腦子裡肯定得有一個奔頭,就像徐秀娟一樣,一心一意保護丹頂鶴,這就是青年該有的信仰吧。」

徐秀娟的另一名扮演者、生命科學學院2022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羅錦霞也談到了她眼中的青年信仰。在她看來,青年信仰是一種嚮往美好生活的態度。青年應該從英雄模範人物的事蹟中汲取養分,將這些積極向上的內容彙聚成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徐秀娟(右)與張教授對話。東北林業大學供圖徐秀娟(右)與張教授對話。東北林業大學供圖

「青年信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就像我扮演的徐秀娟學姐一樣,她把保護鶴當成自己的信仰,一種樸素的信仰。」羅錦霞說。

可以焦慮但不要躺平

杜欣雨是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類的大一新生。開學報到不久,得知《娟子》劇組招演員,這個與徐秀娟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女孩主動報名。她的理由很簡單,「我就是想讓更多人瞭解徐秀娟」。

零表演基礎的她在導演梁西看來「眼神很清澈」,最終被定為徐秀娟的扮演者。

偌大的校園還沒熟悉,就要投入緊張的排練中,當時的杜欣雨時常感到不自信。

排練時,某些地方處理得不好,會被導演打斷,杜欣雨特別擔心自己沒法完美呈現這個角色。

因為沒有表演基礎,杜欣雨的台詞說得不自然,「就好像在念台詞,沒有感情」。

為了融入角色,每天排練完,她都用手機查閱徐秀娟的新聞報導,「我想達到一種境界,就是我演話劇的時候,我不是杜欣雨,而是徐秀娟」。

經過1個月的揣摩、排練,杜欣雨呈現的角色已不再生硬。「沒有技術的表演反而是最好的表演。」梁西這樣評價杜欣雨的表現。

羅錦霞回憶自己在扮演「娟子」時,也有不自信的狀態。

因為比之前的扮演者胖一點,當時她很難將自己帶入進去。「現在想來很奇怪,我為什麼要和別人比,我盡自己最大努力演好就行了。」

羅錦霞曾一度想過放棄。當時,她一直在想怎麼去找到之前扮演者的狀態,再加上她的學業任務比較重,「生命科學學院的‘卷’在全校都知名」。

在這種狀態下,羅錦霞每次上台前都有一種恐懼感,「我渾身都在顫抖,一步都走不了。擔心要是演不好,會影響接下來10多個同學的戲」。

導演看出她狀態不好,主動安慰她,讓她「勇敢做自己」。羅錦霞的媽媽也一點點鼓勵她,讓她放下包袱。慢慢地,她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自我。

從話劇舞台回到人生舞台,焦慮、不自信的狀態依然存在。

杜欣雨留給梁西的印象除了「清澈的眼神」,還有刻苦學習的樣子,「只要不排練,她就去複習功課了」。在杜欣雨看來,學習很「卷」,適度焦慮是沒問題的,「這能轉化為前進動力,但過度焦慮就影響身心健康了」。

羅錦霞也認為,年青人應把焦慮轉化為動力,「就像徐秀娟學姐一樣,做好人生規劃,一步一步來」。當年,為了盡快到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徐秀娟申請將在東林兩年的學習壓縮到1年。最終,徐秀娟用1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學業。

「我覺得我和徐秀娟學姐的相同點在於,我也是個有規劃的人。」羅錦霞說,自己從小的夢想是當老師。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參加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並已通過一科。大一、大二寒暑假期間,她回到雲南老家,參加當地組織的公益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教小學生生物知識。

「只要有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她說。

杜澤明也很欽佩徐秀娟的人生規劃性,「我感覺她是一個對自己未來規劃很清晰,或者說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值得我學習」。

杜澤明學習的是俄語專業,身邊的老師、同學都說這個專業以後就業問題不大,尤其是在黑龍江。但他自己覺得「不踏實」,「學語言得學精、學透才可以。」已經大三的他決定考研。

在下這個決定之前,杜澤明和女朋友一起去南方某互聯網頭部企業觀摩面試。透過玻璃,他感受到了「肉眼可見的‘卷’」。嚴肅的環境、冷漠的面試官、侃侃而談的應聘者,給這個大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必須提升自己,才能贏得主動」。

聯想徐秀娟的那個年代,杜澤明說,雖然那個年代不會像現在這麼「卷」,但是徐秀娟也會有自己的焦慮。比如,丹頂鶴的蛋能不能孵出來?成活率如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焦慮,做好自己,就能收穫成長。」杜澤明說。

責任編輯:劉麗梅,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