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從國:絲韻之聲 生生不息
梁河縣猛養鎮幫蓋村,春天,哏從國在山野間種下葫蘆;夏天,他建起葫蘆絲加工坊;秋天,葫蘆成熟,完成採摘;冬天,他將葫蘆晾曬、烘乾、磨皮,製作葫蘆絲。
閑暇之餘,他吹起葫蘆絲,聲音婉轉、清澈、悠揚,載著鄉愁,穿過山林,如一縷縷清音滲入德宏大地。
哏從國是著名葫蘆絲演奏家、製作師,在他的傳習館里,幾名年青人正專注地手工打磨著葫蘆絲的竹管、簧片。「選葫蘆、清葫蘆、修音孔、刻舌窗、刮簧片再到校音,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哏從國介紹,一把純手工優質葫蘆絲的誕生,往往需要數天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在旁人眼中單調乏味的工作,哏從國卻幹得津津有味,一幹就是20多年。
小時候,第一次聽見葫蘆絲聲響起,他覺得心被帶走了,漸漸就癡迷上了。1999年,19歲的哏從國跟隨叔叔哏德全到昆明學習演奏和製作葫蘆絲,一去就是10年。此後的日子裡,他在不斷學習、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技藝。

傳新人
時光流轉,今年19歲的傣族少年景義成師從哏從國,學習演奏、製作葫蘆絲已有四年,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哏從國請教,已能獨立演奏、製作葫蘆絲。
兩人的故事始於2019年。「第一次見面,老師就對我非常熱情,問我在哪裡上學?在我表明想學習製作葫蘆絲後,老師給了我一些製作葫蘆絲的銅片,並講解了製作葫蘆絲的工序……」景義成記憶猶新。
2020年,景義成正式拜師,一邊在梁河縣職業高級中學學習樂理,一邊跟著哏從國製作葫蘆絲。「如果沒有遇到老師,我現在也走不上這條路。」景義成感激地說道。

正如自己年輕時叔叔哏德全帶著自己學藝、表演一樣,每逢民族節日和各類文化活動,哏從國也會帶著景義成等徒弟外出表演,讓他們盡快學懂這門技藝,有更多登台的機會。哏從國坦言,自己以非遺傳承人的標準要求徒弟,對於年輕的徒弟來說,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除了自己帶徒弟,哏從國還專注於葫蘆絲大眾化的推廣和普及。自2013年從昆明返鄉後,他便經常性參加「五進」「非遺進校園」等活動,為師生培訓葫蘆絲技能。在梁河縣猛養鎮的中小學,他定期給學生義務上課,且每年都會贈送一批葫蘆絲。10餘年來,他培訓學子近2000人,其中有兩名學子受他的影響走上藝術道路,大學畢業後成為音樂教師,開始成就更多學子的音樂夢想。

發新枝
梁河縣猛養鎮幫蓋村是葫蘆絲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著名葫蘆絲演奏藝術家哏德全的故里,擁有深厚的葫蘆絲歷史文化底蘊。在政策支持、項目支撐、社會關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梁河「葫蘆絲之鄉」文旅品牌日漸響亮,幫蓋村里結出的「葫蘆經濟」紅紅火火。
「2024年我們共開展‘葫蘆絲尋根之旅’旅遊項目6次,接待遊客1000餘人。」自2018年開始,哏從國和合夥人開展了「葫蘆絲尋根之旅」旅遊項目,與全國各地的葫蘆絲培訓機構合作,打造了一條從昆明出發,經保山市、德宏州的旅遊路線。
「年初有個大團,130餘名來自江蘇、四川的遊客到這裏參觀,對院內大大小小的葫蘆絲愛不釋手,不時拍照留念。他們來後,我們跳嘎伴光迎接,帶他們參觀哏德全故居,瞭解梁河葫蘆絲的歷史和文化。」對於客人的到來,哏從國十分高興。
遊客多起來後,葫蘆絲更暢銷了,一些無法製作成精品葫蘆絲的葫蘆被拿來製成茶具和各種工藝品,不少遊客來遊玩時會順帶買一些回去。哏從國介紹,自己每年線上線下能賣出超過2000支葫蘆絲,產品遠銷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和泰國、日本等國家,每支均價680元。
產品火爆帶動了葫蘆種植,促進了農戶增收。在傳習館的後山上,2018年建設的10畝葫蘆良種選育示範大棚已擴大到40畝,新購置的加工機器也整齊排列在加工坊內。哏從國算了筆賬:一畝地能收2500個至3000個葫蘆,產值在3500元左右。加上合作社加工葫蘆的收入,農戶每畝能增收近2000元。

湧新潮
2015年,「梁河葫蘆絲」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2014年、2020年梁河三度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葫蘆絲之鄉」;中國·梁河國際葫蘆絲文化旅遊節已成功舉辦六屆。看著近年來發展得越來越好的葫蘆絲產業,哏從國心裡非常高興,更加堅定了讓葫蘆絲「走出去、傳下去」的決心。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和「雲嶺技能工匠」,哏從國每年都會前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中城市交流、學習、培訓。每到一處,除了正常教授葫蘆絲吹奏技巧,他還會講述葫蘆絲的歷史文化,播放一段德宏文旅宣傳片,為家鄉和葫蘆絲「引流」。幾年下來,他與許多葫蘆絲從業者、葫蘆絲愛好者結下了深厚友誼,不少人對「葫蘆絲之鄉」心生嚮往,前往梁河縣尋覓原汁原味的葫蘆絲文化。

「葫蘆絲音色優美,容易上手,是梁河人身邊最有特色、最具影響力、最大眾化的樂器。」在哏從國眼裡,葫蘆絲是家鄉的一縷鄉情,也是遊子在外的一縷鄉愁,無論在哪裡、身份如何,只要學會了葫蘆絲,青少年就能吹奏出心中的家鄉,表達自己的情感,帶著葫蘆絲奔向一個個春天。
也許,這便是葫蘆絲文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