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南邊陲小鄉,如何走出基層治理新路子?
近日,從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龍潭鄉瞭解到,該鄉近年來通過構建「一網統管、三強結合、三端發力、五聚焦」的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刑事治安案件「雙下降」。一個經濟欠發達的1萬多人口的西南邊陲小鄉,是如何走出創新基層治理新路子的?

據龍潭鄉黨委書記汪洋介紹,自2024年4月被列為全省創新試點以來,龍潭鄉圍繞「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標,探索「1335」工作模式,該鄉整合四級網格、創設幫幫團、建立積分激勵機制,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逐步走出了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汪洋介紹,在實施「網格亮化」工程中,將全鄉6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科學劃分為「鄉、村、組、戶」四級共241個基層治理網格,186個四級「微網格」。把優秀黨員、駐村輔警等編入網格管理隊伍,並公示聯繫方式,全鄉已接到260餘通諮詢電話並全部解答。將網格員服務事項公示在186塊網格公示牌上,提升服務精準度。同時,整合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等四個中心為綜治中心,打破條塊分割,讓基層治理「大腦」更強。
為提升治理能力,細化組建前置調解、應急處置、宣傳服務3支隊伍,強化矛盾糾紛各階段管理,實現「小事不出村」。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調處研判等工作機制,依託綜治中心統一受理、分類調處,做到「矛盾不上交」。強化部門、村組聯動,對特殊人群項目化管理,確保「平安不出事」。
在用好「三個端」方面,暢通「信息端」,依託思茅區社會治理信息平台開設網格員手機端口,實現數據上報和問題處理一站式服務;激活「人員端」,發動網格員帶領村民自治;用好「激勵端」,落實網格員月補助制度,創新積分製管理,對積極參與治理的人員積分獎勵,可在指定超市兌換物資,激發群眾參與熱情。
針對特殊人群,實施分類管理,對敏感行為和極端思想人員分類管控。聚焦重要事項,強化各類安全防範和法律宣傳教育。聚焦重點場所,申報實施物防、技防工程建設。聚焦敏感節點,開展普法宣傳。聚焦重要時段,利用街天、學校開學放假等開展集中宣傳。
多年來,龍潭鄉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成效突出。通過「1335」工作模式,矛盾糾紛存量減少、增量可控,刑事、治安發案「雙下降」。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糾紛26起,排查出的45起矛盾糾紛均為低風險,光伏補償糾紛及山林土地糾紛等重大矛盾都得到化解,2022年以來,刑事立案從5起降至3起,治安案件從18起降至14起。
為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綜治中心整合資源,群眾化解糾紛從「多部門」「跑多次」變為「一中心」「跑一次」。2024年共接訪117人次,答覆率100%,分流處理政務服務事項21件,處置矛盾糾紛32起。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深入人心,本地小卜冒、小卜少成立「卜冒卜少幫幫團」參與村組治理,已幫助解決眾多群眾關心問題,助力基層治理邁上新台階。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正如汪洋所說:「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目的在於防範化解矛盾風險,營造平安穩定環境,優化公共服務,增強群眾幸福感與滿意度,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實現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歹永聰)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