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推進文旅服務創新
新華社上海3月25日電(記者陳愛平)從文旅智能體、智慧前台到文旅大模型,上海正在探索以科技助力文旅服務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城市生活智能體——「滬小遊」(1.0版本),並以智慧旅遊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遊客便捷獲取文旅和休閑消費信息及服務的需求。
「滬小遊」現有語料庫整合文旅領域22個大類、59個小類資源,覆蓋紅色旅遊、工業旅遊、郵輪旅遊、「一江一河」遊覽、城市漫步、氣象旅遊等各類旅遊休閑活動,以及熱門展演、賽事節慶、非遺古鎮、建築可閱讀、國家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美術館、各區風采等各類資源。
為讓遊客可以方便地「自助」旅行,瞭解滬上「吃住行遊購娛」各類消費信息,「滬小遊」系統實時對接用戶所在的商業網點、景區客流、交通路況、城市氣象、周邊公共交通、行李寄存、廁所點位等信息,實現城市服務「一圖通覽」、文旅資源「一鍵調用」。
有意思的是,與「滬小遊」互動,可以收穫許多個性化的建議:選擇「AI伴遊」,便可收穫不同主題和耗時的旅遊攻略;進入「智能導遊」,一張覆蓋自己所在地的地圖映入眼簾,附近「打卡點」和「下一站建議」等信息悉數呈現。
「系統定位準確,這對即興安排漫步線路很有幫助。」陽光明媚的週末,上海市民鄭冰邊喝咖啡,邊在「滬小遊」的指引下漫步衡複風貌區,充分享受放鬆時光。
「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科學技術的引入,讓文旅部門的權威、精準信息,與企業、遊客的創意和親身經驗有機結合。接下來,‘滬小遊’還會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學習’,讓上海的全域旅遊資源能更精準觸達和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鍾曉敏說。
上海許多部門和企業已在「科技+文旅」領域展開探索。上海市氣象局局長馮磊介紹,上海氣象部門引入最新技術,更精準地預報滬上天氣,為市民遊客做好旅遊服務。氣象智能體「氣小象」和文旅智能體「滬小遊」也將攜手實現信息互聯互通。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介紹,自攜程推出垂直大模型產品「攜程問道」以來,大模型通過篩選200億高質量非結構性旅遊數據,結合現有的結構性實時數據等,為用戶提供行前、行中、行後的全方位智能服務。目前,80%的諮詢問題可由AI快速解決,這將用戶一次出行的決策時長從約9小時縮短至6.6小時。

華住集團已在其部分酒店引入技術賦能的「新前台」。一方面,酒店對硬件和軟件系統進行了同步升級,例如優化機器對身份證信息的讀取速度、房卡吐出速度等;一方面,前台服務人員「走到台前」,手持平板電腦在酒店大堂迎接住客。這一舉措推動人效比提升了40%左右。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干春暉分析,旅遊是生產場景最為豐富的產業之一,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試驗和應用平台,「科技+文旅」發展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組成部分;新技術的引入又助力旅遊業形成以信息化、網聯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關鍵提升點的新質生產力。
據瞭解,自2024年8月以來,上海啟動組團式文旅項目研發宣推系列活動,上海文旅部門會同各區、各部門以及重點文旅企業,摸排梳理出首批750個重點文旅資源點,策劃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愛好遊客的精細化產品。隨後,上海各區、各部門也將持續給「滬小遊」系統「投喂」海量文旅資源信息,讓智能體更加「聰明」。
「上海已發佈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鍾曉敏介紹,上海將持續以文化深化旅遊內涵,以旅遊促進文化傳播,以科技推進文旅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