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聯中國 | 科技之筆「慧」春耕

春分已過,萬物勃發。

眼下,我國春耕春播正由南向北全面展開,AI、5G、無人技術……越來越多的「智慧農具」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

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AI對話機器人進行測試;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鎮天星村,村民逢人就誇稻田里的「機器狗」真能幹;

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吉林一號」衛星正為耕地進行「CT掃瞄」;

福建漳州的港邊村育苗基地,「AI蟲臉識別」實現了蟲害種類統計和數量分析,使病蟲害管理從「事後補救」轉為「事前預防」;

…………

今年春耕,中國多地鄉村、田間地頭與往年比——不一樣!

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智慧大屏。人民網 塗詩軒攝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智慧大屏。人民網 塗詩軒攝

「小田同學,看看005號田塊生產情況怎麼樣。」在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機器人「小田」接到記者指令後,很快就把005號田塊的影像呈現在運營中心的智慧大屏上,並根據田里各類傳感器採集來的監測數據和大模型,研判土地施肥、植保等需求,給出了下一步作業方案。

「機器人‘小田’是我們數字化管理系統接入DeepSeek後的又一嘗試。結合‘小田’給出的作業方案,工作人員還會進行實地瞭解,通過不斷更新數據和反復測試,以提升‘小田’的精準度。測試完成後,將在今年春耕後的作物生長全過程中加入這一應用。」江西大田農社總經理鄒泰暉說。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天星村智能巡檢機器人「朗尼」(左)和「小瘦」(右)。王玉萍攝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天星村智能巡檢機器人「朗尼」(左)和「小瘦」(右)。王玉萍攝

春管,江西大田農社有機器人「小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天星村則有機器狗「朗尼」和「小瘦」。

「朗尼」和「小瘦」是天星村千畝稻田里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大家親切地稱其為機器狗。它們一隻搭載了多線程激光雷達與DeepSeek深度學習算法,一隻內置農業專用柔性關節,可自動避障、爬坡過坎,靈活穿梭於田埂間,實時掃瞄作物長勢、分析病蟲害、採集氣象數據。

「不僅是‘巡檢員’,更是‘決策大腦’。」成都市新都綠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巫元慶說,兩隻機器狗通過5G物聯平台,可以實時將農田信息同步至雲端,為田間管護提供「策略」。

在安徽省望江縣漳湖鎮的油菜田里,無人機正在精準施肥。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在安徽省望江縣漳湖鎮的油菜田里,無人機正在精準施肥。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田間管護輕輕鬆鬆,已不是新鮮事。

湖北省廣水市十里街道雙塘村,蔬菜種植戶李冬林站在田邊,看著手機里的實時數據,心裡倍感踏實。

「如今農田監測全程可以在手機上操作啦!」李冬林介紹,大棚里搭建了5G直播間,可將農作物實時數據同步上傳到手機端,實現對棚內溫濕度、光照環境的動態監測。

「今年,村里的4G網絡已經升級為5G,網絡更快,智能設備的實時性和準確性有了很大提升。」李冬林笑道。

「吉林一號」拍攝的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長光衛星供圖「吉林一號」拍攝的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長光衛星供圖

視線北移,沉睡的黑土地即將迎來春耕的「覺醒時刻」。

「咱‘吉林一號’衛星正利用多期亞米級解像度影像和多光譜影像,對長春市、梨樹縣等重點區域開展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監測工作,就像是給耕地做‘CT掃瞄’。」長光衛星農林領域應用負責人曲春梅輕點鼠標,吉林全省的備耕地塊躍然屏上。

「為什麼要給耕地拍‘CT’?」記者好奇。

「以前‘看天吃飯’,現在‘知天而作’。」曲春梅告訴記者,這套「掃瞄結果」整合了耕地信息、氣象數據、農業機械化生產數據等,能將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種植面積估算精度提升至96%。

春耕插上「智慧的翅膀」,不僅讓農業生產變得便捷精準,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楠木渡蔬菜種繁中心內的自動灌溉設備。人民網 塗敏攝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楠木渡蔬菜種繁中心內的自動灌溉設備。人民網 塗敏攝

以春灌為例。什麼時候放水?放多少水?過去要麼大水漫灌,要麼靠種田老把式「估算」,現在依靠科技,實現了「精打細算」。

江西省豐城市的一處高標準農田,剛剛翻耕完的土壤鬆軟。江西省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來到田間,將一個個傳感器安裝在泥土裡。

「這是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水層深度和土壤墒情,可以識別需水區域和需水量,動態繪製‘田間需水地圖’,避免大水漫灌。」該局信息中心主任張猛說。

灌溉節水,農藥減量。

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園鎮港邊村育苗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擺放的育苗盤和小型智能設備。

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園鎮港邊村育苗基地,佇立在田間的「AI蟲情測報儀」。人民網 李昌乾攝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園鎮港邊村育苗基地,佇立在田間的「AI蟲情測報儀」。人民網 李昌乾攝

「別看這些設備小,‘本領’大著呢!」漳州市蔬博果蔬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鷺斌介紹,這些佇立田間的設備是「AI蟲情測報儀」,它們如同田間「哨兵」,實時監測害蟲情況,幫助農民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每當夜幕降臨,設備頂部的誘蟲燈自動亮起,飛蛾、蚜蟲等紛紛被吸引落入收集盒中以進行「AI蟲臉識別」。公司董事長王繼順表示,目前,「AI蟲情測報儀」蟲情預報準確率達70%以上,因蟲害導致的農作物損失得以下降,農藥噴灑週期可從傳統的7—10天延長到20天。「相比傳統方式,農藥的綜合使用成本也能降低30%左右。」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無人機駕駛拖拉機與無人機在田間忙碌。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無人機駕駛拖拉機與無人機在田間忙碌。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廣西來賓市,搭載了北鬥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甘蔗種植機緩緩駛入田間,不一會兒,只見蔗行筆直如線,整齊劃一;

青海海東市,種植戶李善俊按下手中遙控器「開啟」鍵,無人駕駛農機自動開始作業,一粒粒飽滿的馬鈴薯種子被精準播撒入土中;

江蘇南京市,農戶章春打開「北鬥智慧農服」線上平台點擊「發佈農活」,農機手接單後如約前往現場作業……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春耕是一年農業生產的開端。在中國的廣袤田野上,科技的力量為春耕按下「加速鍵」,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的相擁,為我們展示了田野的生機與活力,更展示了具象化的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幅幅「智慧春耕圖」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帥筠 羅娜 朱虹 郭婷婷 李思玥 高飛躍 李昌乾 馮肖慧 馬可欣 王丹丹 龍章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