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的茶文章
春分一過,離春茶採摘不足一個月了。
「茶農已經聯繫好了,採茶的設備也齊全了,最近趕著清理廠房呢。」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茶村」——黃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曹軍氣定神閑。
「這麼早就聯繫好茶農了?」記者不禁好奇。
「‘臨時抱佛腳’哪來得及?到時候雇不到人哩——大家都上山採茶,連市場里都沒人賣菜啦。」曹軍說。
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幾乎家家有茶山、戶戶有茶廠。這裏的茶一年只采一季,最佳採摘期只有那麼兩三天的光景,必須打好「提前量」。
「今年的收成應該不錯,因為茶的品質更好了。」星村鎮茶葉站站長陳立星說起黃村的13000多畝茶山,離不開「生態種茶」四個字。
今年是黃村生態種茶的第五個年頭。茶村嘗試生態種茶,始於一件「大事」。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瞭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習近平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當時,在現場聆聽總書記囑託的陳立星意識到,此前自家茶園嘗試的「生態種茶」並沒有走對路子。「原以為‘生態種茶’就是用動物糞便、菜籽餅之類的施肥,但嘗試下來對品質沒什麼改善。」
從燕子窠生態茶園「取經」回來後,陳立星和村里的種茶大戶馬上聯繫了生態茶園的「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在她的指導下開始了真正的生態種茶: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強,長成後刈割翻壓入土,能為茶樹供應天然綠肥;油菜花成了茶蟲替代的「口糧」,由此減少病蟲害對茶樹的影響,再定期施用專用有機肥……
「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生態種茶的價值越來越明顯。」陳立星說,茶產量更高、質量更優,自然賣得上好價。
「有了好茶,也得有懂好茶的人。」星村鎮黃村村龍盞茶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佔永祿接過話茬。佔永祿是村里的茶產業「帶頭人」,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上撐過竹筏、幹過導遊,後來又開起了茶廠。懂旅遊也懂茶的佔永祿覺得,茶村吸引遊客不外乎是因為「一杯好茶」,但怎麼讓人願意瞭解這杯茶,得「動動腦筋」。
循著「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囑託,這幾年,武夷山在發展茶旅融合上下了大力氣。
2024年5月1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開通,這條「流動的風景線」途經40多個村鎮,串聯起燕子窠、青龍大瀑布等46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幾個月後,星村鎮濱水茶足徑「上新」——漫步小徑,沿途是一簇簇嫩綠的茶樹,間或有茶歇點、茶主題營地和茶景台等體驗項目。
黃村正好在風景道和茶足徑的中心處,「藏在深閨」的茶村一下「豁然開朗」,村民們時不時碰上慕名而來的遊客。
眼瞅著快採茶了,曹軍應景地在線上「賺起吆喝」,邀請外來客進村採茶、做茶、品茶。
「常有人問我,武夷岩茶為什麼采‘三葉一芽’?這主要和製茶工藝有關。」曹軍說,「岩茶茶香醇厚,只有等到茶葉葉片長大成熟才有如此香氣,大家需要親身體驗才能理解‘一片葉’如何變成‘一杯茶’。」
黃村有個習俗,每到中秋,村里都會組織茶話會,家家戶戶將桌椅搬到村頭,擺出自家好茶,聚在一起「喫茶賞月」。這兩年,茶話會更是引得一普波域治「愛茶之人」進村品茗、話茶。
「村民的熱情都很高,‘掏家底’地請客人嚐嚐自家的好茶,一家一‘味’。」佔永祿說,「我們都沒想到,村里的小活動這麼有魅力,還有不少人專程從廣東、上海等地趕來。」去年的中秋月圓夜,村里擺了上百張茶桌,上千人「同飲一杯茶,共賞一輪月」。
要講好茶文化故事,得把老故事「翻新」,也得有新故事。曹軍、陳立星、佔永祿三個人都建議記者到村頭的一處「舊茶廠」看看。

來到「舊茶廠」,卻不見舊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叫「傳韻小院」的新中式茶館。週末的午後,茶館里擠滿了來打卡喝茶的人,主理人揭方婷忙得「腳不沾地」。
揭方婷是個00後江西女生,前兩年第一次來武夷山。「剛好就來了這個舊茶廠,看見閑置倉庫的房前屋後都是茶山,我就想如果在四周的牆上開幾個窗,那該多漂亮!」
往武夷山又跑了幾次,對茶和茶廠的感情越來越難割捨,揭方婷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辭職到武夷山開茶館。四個月的工夫,一個閑置倉庫就被揭方婷「改頭換面」,變成「推窗見景」的「新中式茶館」。
揭方婷每天都把改造的點滴上傳到社交平台,「雲改造」攢了一波「雲人氣」。今年春節,「傳韻小院」開張,「雲人氣」「變現」了。
「來的大多都是年青人,我發現他們來這裏是想喝點兒不一樣的茶。」揭方婷盤算著,在即將到來的夏日用武夷岩茶做茶底,推出「冷萃茶」,以贏得更多年輕茶客的「芳心」。
茶苦回甘,世事深奧。作為「新武夷山人」,揭方婷說自己「連茶文化的門都還沒摸到」,但她想跟著「小院」一起成長,也讓更多人越來越瞭解武夷茶、愛上武夷茶。
2024年,黃村茶產業產值達1.5億元,茶旅融合促振興,村里的旅遊收入達3000萬元。
在武夷山,黃村的故事獨特又平凡。武夷山全市100%的鄉鎮、99%的行政村、60%的農戶、近12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活動。每個茶村的茶文化故事都如同武夷茶,儘管有著千百種滋味,但都少不了一味醇厚的茶香。正是像黃村一樣「走新路」的茶村,繪出茶鄉的底色,讓茶香一直飄到山的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