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援盡援 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2066萬元丨看株洲法援如何溫暖一座城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圓 通訊員/顏嘉琪

3月20日,受援人陳某手持「懷愛民之心 辦利民之事」的錦旗,來到株洲市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員致謝,「法律援助不僅不收一分錢,還幫我追回了血汗錢!」陳某說。

這個為企業職工追回血汗錢的溫暖場景,正是該中心近年來工作成效的生動註腳。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共受理法援案件4659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2066萬元,法治陽光照亮萬千家庭。

△法援服務進村社區△法援服務進村社區

織密服務網絡:城鄉處處有「法治驛站」

「不用出鎮子就把法律問題解決了,心裡特別踏實!」醴陵市村民老林在鄉鎮法援工作站的感慨,折射出全市「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的建設成果。

通過構建「10個中心+160個站點」的立體化網絡,法援服務已延伸至鄉鎮街道、看守所、勞動仲裁院等基層單元,全年提供法律諮詢2萬餘次,真正實現「維權路上不迷航」。

在專業力量支撐方面,組建起「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誌願者」的三級梯隊,以法律援助中心為主導,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務者為主力,法律服務誌願者為補充的高質量服務隊伍,不斷夯實法律援助服務基礎,針對農民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靶向服務」。創新「法律援助+部門聯動」協作機制。與公檢法機關打通刑事案件協作通道,為困難當事人提供「偵查——審判」全程援助。聯合民政部門、勞動仲裁部門建立困難群體數據庫,實現困難群體「一鍵核查」、欠薪案件「快立快辦」,全年全市辦理涉及勞動爭議類法律援助案件541起,大多數為追索勞動報酬類案件。

△開展法治課堂服務△開展法治課堂服務

創新服務模式:跑出法治為民「加速度」

「上午申請下午律師就上門,這樣的速度太暖心了!」楊女士通過「經濟困難告知承諾製」快速獲得撫養費糾紛援助的經歷,彰顯著服務流程的持續優化。

針對農民工討薪等12類民生案件實行「容缺受理」,市法律援助中心大力推行「減證便民」改革,不斷優化辦事流程,壓減辦理時限,加大便民力度,努力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刑事案件實現「當日受理、當日指派」,讓正義提速。

質量管控體系同樣亮點紛呈:市法律援助中心針對農民工、軍人軍屬、老弱病殘三類群體專門設立「綠色通道」,全年幫助各類受援群體挽回損失近80萬元;12348熱線接聽量突破7300人次,持續發揮線上答疑解難先鋒作用,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通過質量評查、數據監測、庭審旁聽、徵詢意見、回訪受援人構建「全流程監管閉環」,推動全市法律援助案件質量提升。株洲市連續四年獲評「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評估優秀單位」,39名律師獲評「全省優秀案件承辦律師」。

△法治宣傳進企業△法治宣傳進企業

普法潤澤民生:法治種子生根發芽

在石峰區商業廣場,一場寓教於樂的法律知識競答吸引數百市民參與。「原來贈品質量問題也能維權!」居民羅大姐的驚歎,正是「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動的縮影。

2024年,株洲市將法律援助與普法宣傳深度融合,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動百餘場,覆蓋人群超1萬人次。創新打造了「公交法治課堂」「反詐法援指南」等特色項目。

立體化傳播矩陣,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創新在智慧文化島終端滾動播放法治宣傳短影片,延伸宣傳輻射範圍;反電詐宣傳中嵌入法律援助指南,提高法律援助公眾知曉率;黨群服務中心設「法律明白人」,充分發揮陣地優勢,切實提升為民服務效能。荷塘區某企業職工陳某說:「以前覺得法律冷冰冰,現在知道它是老百姓的‘護身符’。」

守護萬家燈火:讓法治溫暖直抵人心

翻開2024年法援工作日誌,樁樁件件映照為民初心:為務工群體追回工傷補助,幫助長期困守家庭的婦女重獲新生,幫殘疾人打贏勞務合約糾紛……這些閃耀法治溫度的案例,連綴成「法治為民」的生動圖景,是法援人「把群眾急難愁盼扛在肩上」的擔當。

「讓每份期待都有迴響,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市法援中心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法律援助+調解」多元解紛機制,以更專業的服務、更溫暖的舉措,書寫新時代法治惠民的株洲篇章。

編輯:李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