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總製片人譚君平:拿出最真實的故事,希望看的人有共鳴

電視劇《北上》以運河沿岸一群少年從相知相伴到分離重聚的人生軌跡為脈絡,以大運河文化及時代更迭為背景,描述了個人成長、時代奮鬥和鄰里人情的故事,旨在展現運河的百年歷史變遷,以及三代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劇中,大運河不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動人物成長與鄰里關係發展的重要橋樑。在運河畔的「花街小院」里,人們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經歷,卻因運河緊緊相連。日前,該劇總製片人譚君平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她而言,創作《北上》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如何讓大家去相信有這樣一群人生活在這裏,經歷了這些事情。「我們拿出最真實的一個故事,希望看的人能夠有共鳴、有共情,會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

曾經的童年玩伴一起北上奮鬥。

最打動我的是《北上》故事的質樸感

新京報:最早接觸到《北上》這個故事,有什麼打動你的地方?促使將這個故事拍攝成劇集的初衷是什麼?

譚君平:最早是姚曉峰導演,跟我們講述他想要做一個這樣的故事,導演本身是江蘇人,對運河非常有感情。對於我個人來說,最打動我的是《北上》故事裡面的質樸感。它會帶給我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那個舒服不是說看得很開心,而是有一點點可以撫慰我曾經受過的一些傷,好像能夠治癒我。

新京報:劇中有非常歡樂的部分,溫情也是真的溫情,有觀眾說每一集都有感動哭。這種風格是如何確定的?

譚君平:這種風格不是刻意設計的。我覺得首先導演是順著人設來創作拍攝的,因為那個年代要打拚,想要實現夢想真的會很辛苦。但同時,我們兒時的時光又是這麼的歡樂。這其中的成長過程,自然會有讓人很歡樂也很傷痛的時刻。而且我相信,很多觀眾看到劇中主人公追求夢想的時候,會帶入自己的經歷、感受。比如我自己看,我會想到當年自己背井離鄉讀書的時候,以及後面我來到北京工作打拚的日子,我會有個人非常多的共鳴點。所以觀眾掉淚,不是只為了劇中的主人公掉淚,他們是為自己掉淚。

馬思藝的故事會讓觀眾掉淚。

運河的背後是有一些命運感的

新京報:作為影視劇作品而言,表現東北工業變革的劇集比較多,但是表現運河興衰的不多,在你看來,《北上》以及其中運河人家的故事背景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譚君平:坦白說,如果想講述好有關運河的故事,最理想的狀態是有這樣成長經歷的主創。我們先撇開運河這個大的背景,其實在南方有很多地方是純純靠著水來生活,全村靠著一條河生活,所謂的「食衣住行」都是這條河孕育出來。這和運河是同一種氛圍感。

新京報:在你看來,「運河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展現?

譚君平:我自己看運河,會覺得在這條大河的背後是有一些命運感的。但其實我們現在看到《北上》呈現出來的畫面和內容更有生命力,因為它是流動性的,運河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它會成為人物情感的聯結,或者是這些鄰里核心的橋樑,而且運河的故事跟歷史也是重疊的。它不是只是一條河,而是承載了精神依靠。對於「運河精神」每個人理解得不一樣,在我看來,運河精神就是文化和歷史交融的傳承。

希望可以讓「00後」能夠打開心房

新京報:對於當下的「00後」甚至更年輕的觀眾而言,《北上》這個故事希望給他們一些什麼影響或者啟迪嗎?

譚君平:「00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他們可能很難體會到一群孩子在一起的成長經歷,所以我希望他們首先能去加深親情的羈絆,親情會讓像我們這種流浪在外面的人有一種精神支持,能夠跨過去非常多的困難。希望他們看到劇中「花街」鄰里的溫暖,大家毫無芥蒂的幫助,可以讓他們也能夠打開心房,不管見到誰都能夠微笑。

新京報:《北上》也可以看作是「90後」一代人的青春史詩,你如何看待「90後」這代人?他們身上留在的時代印記是怎樣的?

譚君平:首先90年代的人生活在時代快速變化的過程當中,在他們的身上承接了非常多社會的期待和壓力。在他們成長的年代,趕上的是經濟高速起飛,互聯網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對他們的影響,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是和以往不一樣的壓力跟競爭。因為有這些符號在身上,我們也希望通過《北上》讓大家更能夠理解所謂「90後」這一代人,他們所承載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期待。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