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乾隆花園9月將部分開放,曾是乾隆歸政後遊賞之所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乾隆花園在故宮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不過在近日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北京市文物局簽署合作備忘錄的開幕活動中,據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透露,今年9月,乾隆花園將部分開放,向公眾揭開神秘面紗。

故宮乾隆花園鳥瞰示意圖。圖源:故宮博物院故宮乾隆花園鳥瞰示意圖。圖源:故宮博物院

故宮乾隆花園實際上就是故宮寧壽宮花園。寧壽宮花園位於寧壽宮後區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在後區西岸南北長160米,東西寬約40米的窄長地段內建成一座花園,以備乾隆占士歸政後遊賞。

寧壽宮花園南北分隔成四進院落,每一院的佈局各具特色。第一進院主體建築為古華軒,軒前一株古楸樹,軒因此得名。軒東山巒上有承露台,軒西為鑿有流杯渠的禊賞亭,亭北山上有旭輝庭。軒南有假山,其間有曲徑。軒東南角有曲廊、矩亭、抑齋圍成的小院,院內東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擷芳亭」。

古華軒後垂花門內即第二進院。正房遂初堂,東西有配房,轉角廊、倒座廊將正房、配房、垂花門連為一體,是個典型的三合院。院中湖石點景,花木三五。

遂初堂後第三院以山景為主。院中峰巒起伏,山間有深穀,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上山有蹬道,山上有天橋,聳秀亭屹立山頂。院北有萃賞樓,西有延趣樓,東南麓有坐北面南的三友軒,三面出廊,東面緊靠樂壽堂西廊。

萃賞樓北是花園最後一院。主體建築符望閣,閣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其造型設計及裝修均採用5瓣梅花形或折枝梅花紋。亭南有小虹橋通萃賞樓。山屏西南養和精舍平面為曲尺形。閣西有玉粹軒,閣北有倦勤齋,倦勤齋南、玉粹軒北接有爬山廊,可達竹香館二層。

據瞭解,寧壽宮花園佈局十分得體。屋頂類型力求變化,色彩豐富,有黃、綠、藍、紫、翠藍等色,梁枋彩繪大量使用了金線蘇式彩畫。中軸線佈置有變化,後半部軸線略東移。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

在近日的開幕活動中,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北京代表處中國項目總監李光涵介紹,「乾隆花園的內簷裝修包括從英國進口的平板玻璃,還有玻璃寶座和插屏,日本漆板和新發明的普魯士藍等顏料也被應用其中。」

作為清高宗乾隆占士退位後居所的一部分,乾隆花園體現了乾隆占士的審美和喜好。花園佔地6000多平方米,包括四進院落和散落在假山之間的27座建築物,是現存的18世紀中國皇家建築內簷裝修的傑出典範。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