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菜園,「種」出基層治理新路徑丨「城市菜園」里的「光合作用」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易蓉 文圖

3月24日清晨七點,天元區栗雨街道淺塘社區,52歲居民王慧芳扛起鋤頭,拎著辣椒苗,向著菜地走去。「這塊菜地可比陽台花盆痛快多了!」她彎腰挖土,不久前種下的黃瓜苗上還帶著晨露。

△「城市菜園」里,居民們忙著開墾種菜△「城市菜園」里,居民們忙著開墾種菜

兩米開外,是同小區居民老張。「我的菜地裡又種了茄子,到時候換著嚐嚐。」老張說。

原本不熟悉的兩人,因為種菜而成了「菜友」,漸漸熟絡起來。

他們口中的菜地,正是淺塘社區剛開放的「城市菜園」。

2個月前,這裏景象截然不同:「種菜族」爭地盤,私搭亂建,焚燒堆肥,甚至撬開綠化帶種菜,嚴重影響了社區環境面貌,其他居民是怨聲載道。

每年因種菜產生的糾紛至少發生兩輪:春種時,社區就會接到各種爭地盤的糾紛投訴;秋冬季,居民焚草漚肥又會引起一波投訴。有社區工作人員曾翻出台賬:一年里12345熱線接到相關投訴30多件,鄰里糾紛調解中70%涉及毀綠種菜。「環境要幹淨整潔,居民也有種菜需求。」這個難題常年困擾社區工作人員。

轉折發生在今年春天。

中環大道及其周邊環境啟動綜合治理,沿線這些閑置地該如何有效利用呢?

綠化美化土地的後期維護成本大,不適用;但放任居民亂種,又影響環境……考慮周邊很多社區是從農村社區變為城市社區,很多居民仍有種菜願望,在多方支持下,決定將閑置地改造成「城市菜園」,淺塘社區是試點之一。

人多地有限,如何分?分給誰?怎麼管?

△淺塘社區「城市菜園」菜地搖號認領現場。△淺塘社區「城市菜園」菜地搖號認領現場。

街道、社區多次召開工作會議,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積極建言獻策。最終,由社區將閑置空地統一平整為「城市菜園」。目前,淺塘社區一期已平整菜地60畝,按照60平方米/塊為固定單位,劃分為123塊菜地,每塊菜地都有編號,有意願種植的居民可報名,社區以「搖號」方式隨機認領,菜地收取5元/平方米/年的管理費,60平方米的菜地可以一個人認領,也可以多人「拚團」,共攤管理費。

「管理費將專款專用,主要用於菜園的日常管理、設備維護等。社區安裝監控,可免費提供農具、驅鳥神器等,也可提供實惠的有機農肥等有償服務,大家還能在微信群交流種植心得。」淺塘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為避免環境髒亂差,「城市菜園」立起了公約,居民要簽承諾書,公約對灌溉、施肥用藥、農具使用等環境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確保菜園整潔美觀。

目前,已有83塊菜地被認領,曾是投訴焦點的菜園里,正發生著某種「光合作用」。

居民圓了都市田園夢,不用再與管理人員玩「貓鼠遊戲」;社區工作人員找到了融洽居民關係的「鑰匙」。「現在經常有居民主動跟我們‘拍胸脯’——‘社區有什麼事,一句話,我們絕對配合’,特別真誠,特別可愛。」淺塘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更具說服力:目前關於社區衛生環境的投訴為零,經估算,社區綠化率將提升10%,廚餘垃圾日均減少0.2噸。

「城市菜園」里還長出了「副業」。修電單車的黃師傅在社區種菜群裡公佈了聯繫方式,提供代種、施肥澆水、翻地等服務。「一天工錢120元,兩天就翻完60平方米的菜地。」他說。

春光正好,小菜園里黃瓜秧、辣椒苗、豆角藤正你追我趕地生長著,這片曾經的城市「傷疤」,正生長出最撫凡人心的春景。

編輯:李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