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本知識遇見劇場燈光,北京探索「教育戲劇+」教學新範式
新京報訊(記者吳夢真)3月27日,由北京市學校美育研究中心、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教育集團承辦的「以美培元 戲劇育人——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十二年一體化戲劇課程建設現場會」在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啟幕。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會議為期兩天,來自全國的教育專家、戲劇工作者、一線教師及學生代表參加。會上,育新學校展示了多部學生原創劇目和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為「雙減」時代的美育改革提供了鮮活樣本。海澱區教委領導評價,「育新經驗,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溫度與深度。」

開幕禮現場,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副會長萬麗君致辭,她表示戲劇教育不僅是藝術形式的傳遞,更是生命教育的載體。它讓學生在角色中感知人性,在情境中體悟社會,在創作中激發創新。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王洛忠分享了學校十二年一體化戲劇課程的探索歷程,表示戲劇已成為撬動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柱蠆式。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主任周豔、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校長陳國榮也分別緻辭。

活動中,「戲劇的邀約——大中小幼戲劇專場展演」成為會議最動人的註腳。昌平區育德幼兒園的繪本劇《海之歌》,以童真視角呼籲環保;育新學校中學部的話劇《夢所翁》,借穿越敘事探討藝術初心;房山分校的偶劇《星辰宇宙》,用奇幻故事叩擊教育焦慮;教師話劇《山路》則深情致敬張桂梅,展現教育者的信仰與堅守。育新學校原創音樂劇《茉莉花香》首演,以四合院里的煙火溫情,折射時代變遷中不變的人情之美,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每個劇目都是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戲劇如何照進現實。」IDEAC國際戲劇教育大會執行秘書長吳輝表示,「孩子們的表演或許稚嫩,但那份真誠與熱愛,正是戲劇教育的真諦。」

據瞭解,3月28日,四場戲劇課堂實踐將同步展開,詮釋「戲劇+學科」的無限可能。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方向博士後謝晨露、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院長張春莉將參會點評。
會議期間,戲劇教育實踐活動亦彰顯「館校協同、社會共育」的深遠格局。「劇院之旅」中,學生導覽員將帶領與會者探訪人民藝術劇院博物館,從曹禺手稿到舞台模型,沉浸式感受戲劇文化脈絡;「教學工坊」則面向教師開設戲劇化教學設計課程,通過案例研討與即興演練,探索課堂創新的多元路徑。

新京報記者現場瞭解到,作為北京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海澱區素質教育標杆校,育新學校深耕戲劇教育十餘年,構建了全國首個貫穿小學至高中十二年的「全息浸潤·多元生長」戲劇課程體系,覆蓋全校1.2萬餘名學生。「戲劇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修課。」校長陳國榮說。數據顯示,該校戲劇課程學生參與率達100%,超過60%的學生通過戲劇活動提升了表達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編輯 彭衝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