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水漫灌,這裏的農民學會了「觀雲聽風」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6日電(記者恩浩)25日,一場春雪飄落在內蒙古興安盟的田野間。走進突泉縣永安鎮哈拉沁村,耕地機、旋耕機在紛飛的雪花中來回穿梭,將沉睡一冬的土地翻整一新。農田邊,村民們正在氣象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習調試田間氣象觀測設備。

圖為3月25日,突泉縣氣象技術人員在指導農民調試田間氣象觀測設備。新華社發(張文秀攝)圖為3月25日,突泉縣氣象技術人員在指導農民調試田間氣象觀測設備。新華社發(張文秀攝)

  突泉縣是農業大縣,全縣耕地266萬畝,過去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降水和大水漫灌,這也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在過去,大水漫灌每畝耗水300噸左右,產量卻僅有400公斤,而且農民對節水灌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相關的科學種植和灌溉技術知識,影響了種植壓減水量和提升產量目標的實現。」突泉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張海鵬說。

  記者瞭解到,如今這裏的農田灌溉正在悄然發生一場智能變革,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系統成了農業生產的「新管家」。哈拉沁村村民李大武說,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日子裡,每當遇到旱情,莊稼就喝不飽水,產量無法保證。「如今有了這個系統,土壤墒情一目瞭然,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沒雨咱都心裡有底,能夠科學地調整灌溉水量。」

  張海鵬說,2024年該村在示範田內建設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範區,打造「選、種、防、收」大田農業氣象服務體系,通過合理利用氣象信息進行灌溉,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現增產增收。

圖為3月25日,突泉縣農民使用「天勤智慧農氣」App接收氣溫、土壤墒情等數字信息。新華社發(張文秀攝)圖為3月25日,突泉縣農民使用「天勤智慧農氣」App接收氣溫、土壤墒情等數字信息。新華社發(張文秀攝)

  如今,突泉縣農民借助氣象科技,學會了「觀雲聽風」的本領,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我在手機‘天勤智慧農氣’App中接收氣溫、土壤墒情等數字信息,每畝地可節水70噸,耕地保苗能達到5500株、畝產能提升200多公斤。」哈拉沁村種植大戶於曉東高興地說。

  中國氣象局掛職幹部,突泉縣委常委、副縣長槐楊說,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不僅是農業灌溉技術的進步,更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未來,突泉縣將打造全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讓氣象助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圖為2024年7月18日拍攝的突泉縣一處智慧氣象節水灌溉示範區。新華社發(曾令剛攝)圖為2024年7月18日拍攝的突泉縣一處智慧氣象節水灌溉示範區。新華社發(曾令剛攝)

  突泉縣僅是一個縮影。2024年,在中國氣象局的幫扶支持下,內蒙古氣象部門研發了低功耗智能灌溉數控設備,並聯通節水灌溉氣象服務微信小程序,實現了根據灌溉預報信息自動管控閥門的無人灌溉。「目前這一技術模式已走出突泉縣,在內蒙古66個糧食主產縣、全國14個省區市推廣應用242萬畝。」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武榮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