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零添加」新規出爐,食品行業將回歸「品質競爭」
備受關注的「零添加」爭議迎來終結。3月27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25)發佈,其中規定,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強調。這一重磅新規出台,標誌著近年來風靡食品行業的「零添加」營銷熱潮將退出歷史舞台。
新京報記者觀察發現,「零添加」概念2018年前後進入爆發期,迅速蔓延至乳製品、調味品、飲料、休閑食品等領域。之後在「科技與狠活」等網絡輿情的影響下,有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產生過度焦慮,進一步助推「零添加」市場的非理性擴張,有企業坦言陷入「被迫跟風」的窘境。
業內專家指出,預包裝食品「零添加」標註的退出有望快速推進,預計酸奶行業企業3-6個月可以完成標籤更新。同時,新規將推動整個食品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與升級,企業將從概念營銷回歸產品本質,促進行業進入「品質競爭」階段,實現以質取勝的良性競爭格局。
「零添加」的興起
據業內人士回憶,食品行業「零添加」的第一波熱潮始於2018年前後的低溫酸奶。彼時酸奶品牌「簡愛」率先引爆「零添加」系列產品。同年,樂純、卡士、北海牧場等新興酸奶品牌相繼進入「零糖」「零添加」高端酸奶領域。
2019年起,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新希望乳業、君樂寶等頭部乳企爭相佈局「零添加」賽道。目前,「零添加」酸奶已成為各乳製品企業的「標配」,據乳企專家桑治亮掌握的數據,「零添加」酸奶市場規模在200億元左右,約佔整個酸奶市場份額的1/4。
「零添加」熱潮同樣體現在飲料、調味品等食品細分行業。2018年,元氣森林推出「無糖」氣泡水,採用赤蘚糖醇替代蔗糖,該飲品迅速成為爆款。同時,國內外不少飲料品牌加碼「無糖」飲料,市場湧現「0甜味劑」「0香精」「0防腐劑」「0阿斯巴甜」等標註的產品。
2022年,因海外產品與國內產品配料不一致,海天味業一度陷入「雙標」爭議,疊加「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等網絡影片催化,加劇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慌,致使「零添加」概念受到空前關注。同年,主營「零添加」醬油的千禾味業營收同比增長26.55%。
2023年,海天味業、李錦記、加加食品、廚邦等調味品企業全面發力「零添加」。而食醋、料酒、醬醃菜、辣醬等產品均加入「零添加」大軍,調味品行業進入「零添加」爆發期。

被炒作的概念
「零添加」熱潮背後,又有哪些原因?「從消費者角度看,消費者追求健康產品,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心理,追求‘清潔標籤’的健康理念,造就如今的‘零添加’市場。」乳業分析師桑治亮表示。
桑治亮進一步分析,這也反映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大家不斷通過「零添加」創造賣點。「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極致安全,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零添加’概念,而其他食品行業發現這一概念挺好用,帶來很好的銷售增長,紛紛跟進。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如果企業不去宣傳‘零添加’概念,市場份額就會慢慢被競爭對手擠佔掉,事實上,很多企業是被迫加入‘零添加’行列的。」
中國調味品協會經銷商分會副秘書長、上海至彙營銷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戟也表示,近年來,消費者健康理念進一步強化,「科技與狠活」的輿情事件發生,導致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產生恐慌心理,以至於過度追求「零添加」。當消費者熱情被激發後,一些頭部調味品企業出於競爭考慮,即使對「零添加」實際效果存疑,也紛紛加入「零添加」行列,否則就會被質疑,如今的「零添加」成為行業標配。
有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當時消費者對「零添加」產品的需求空前增加,甚至出現不信任傳統生產線醬油,只認「零添加」的情況。「這也讓不少企業被迫加入‘零添加’戰場,全品類產品開始標註‘零添加’,但誰都知道,任何調味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零添加’。」
「零添加」概念也引發爭議。2020年4月,主打「無添加」的酸奶品牌簡愛被網民質疑產品配料與「普通酸奶」無異,宣傳語中的「其他沒了」實則為註冊商標。品牌方回應稱,簡愛所有產品均未檢出食品添加劑,「其他沒了」是商標,也是簡愛對「無添加」酸奶的承諾。
2025年3月,有媒體報導稱,千禾味業部分「零添加」醬油被檢出「鎘」及「‘千禾0’是商標,並非零添加」,進而引起爭議。千禾味業回應稱,「鎘」來源於原料,產品符合相關標準,「千禾0」為商標,相關產品為零添加產品。
在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看來,「零添加」是行業炒作的概念,容易誤導消費者。消費者追求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屬於正常訴求。然而,若因追求「零添加」,就錯誤認為其他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質量不佳且存在危害,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新國標出來後,產品標籤會更加規範合理,也會進一步減輕對食品添加劑的「醜化」認知,減少對消費者的誤導。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解讀指出,食品標籤的核心作用是通過標籤信息,使消費者明晰產品本質,瞭解食品的真實屬性,不得對消費者造成誤導。但很多預包裝食品利用消費者追求「天然」、不喜歡食品添加劑的心理,採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聲稱吸引消費者購買。事實上,「不添加」只是對於生產過程的描述,與食品終產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並不完全等同。此舉容易影響消費者對於食品添加劑的正確認知。為了避免「不添加」「零添加」聲稱對消費者的誤導,新版標準實施後,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
企業如何應對?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新標準將於2027年3月16日實施,設有2年過渡期,這一過渡期也引發關注和討論。過渡期內,相關食品企業面臨哪些挑戰,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多家食品企業已啟動應對措施。光明乳業向新京報記者稱,將嚴格按照新修訂的法規執行,在產品包裝上逐步刪除「零添加」「不添加」等宣傳用語。某酸奶品牌表示,企業需緊跟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新發展,持續提升完善,確保依法合規經營。
有調味品企業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透露,企業將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研發創新力度,開發符合新規的產品;二是全面調整包裝和宣傳內容。千禾味業回應稱,2年時間足夠企業進行過渡,公司會按照新規盡快對產品外包裝設計進行統一,爭取在第一批完成外觀設計更改,優先去掉額外標註的「零添加」中文字樣。
張戟表示,2年的過渡期是充足的,在這段時間內,企業應重新審視產品結構和品類策略,不能再依賴「零添加」作為差異化賣點,而是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比如通過健康化方向的其他特性(如減鹽、添加高附加值原料等)來體現產品差異化。
「短期內,一些企業可能會利用2年過渡期,儘可能抓住一波流量,強化市場推廣和傳播,消耗部分庫存,試圖在最後階段獲取紅利。而部分頭部或腰部企業則可能會開始從戰略高度考慮未來佈局,提前規劃品類梯隊、核心價值等,為2年後的市場變化做好準備。」張戟說。
「隨著新規發佈及近期千禾味業‘零添加’爭議事件,各家企業也會快速落地預包裝食品新規。」桑治亮認為,「不過,很多食品保質期不超過2年,以乳製品為例,由於保質期普遍較短(3-6個月),加之目前是高端化酸奶低谷期,產品價格帶降低,相關標籤可能在幾個月內就會完成更換。」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總工程師李宇博士表示,不少食品有季節性特徵,比如有些產品夏季是旺季,冬季是淡季,當季沒用完的標籤就要放到明年的旺季繼續使用,消耗週期至少是一年。如果產品因為各種因素銷售不如預期,可能消耗更慢。所以,2年過渡期也是政府部門考慮到實際情況,讓企業儘可能在過渡期內將庫存都消耗完,不要因為標準變化一次性報廢很多標籤,造成無謂浪費。
李宇進一步稱,很多企業的「零添加」標註是為了擺脫被動汙名化的跟風,對多數企業來說,從標準上禁止「零添加」標註,反而是一種「減負」,有利於規範行業向健康方向發展。同時,「零添加」宣傳本身就是在迎合消費者的一種誤區,不使用「零添加」標註,也有助於消費者更正確看待食品本身。
促進行業回歸「品質競爭」
此次新規實施,勢必對食品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多位行業人士表示,新規落地將推動行業從「標籤營銷」向「品質競爭」轉型。在某酸奶品牌看來,這將促使企業更專注於產品研發與質量提升,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好產品。千禾味業表示,新規會進一步規範行業行為,倒逼企業創新,提高自身技術能力,為消費者生產真正需要的好產品。
有調味品企業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指出,新規的實施將推動食品行業更加規範化、標準化,推動企業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更加註重產品的健康化和功能化升級,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另外,隨著新規的普及和行業標準的完善,消費者對「零添加」等概念的認知將更加清晰與理性。
另有食品從業者指出,新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相關行業走向良性發展軌道。隨著監管政策對「零添加」「不添加」等標籤的規範,生產企業的發展重心將從「概念營銷」轉向實質性的產品升級。這一轉變將促使企業更加註重工藝改進和產品創新,而非停留在包裝設計和標籤宣傳層面的競爭。
張戟分析稱,新規出台將對行業產生「震動」,相關企業的「賣點」消失,會逐步放棄「零添加」概念,進入品質競爭的階段。「對調味品企業來說,為了進一步獲得競爭優勢,更需要開闢第二曲線,在消費者關心的健康化方面做文章,比如研發減鹽、減糖等健康化調味品。」
另一方面,新規落地實施後,能否真正杜絕「零添加」標籤?新京報記者近期對100多種標註「零添加」的產品進行統計發現,有企業會直接在產品包裝上標註「回歸酸奶本來的味道」「所有成分來自熟悉食材」,這似乎並不違反新規,這樣的標註是否會成為日後的標註趨勢?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表示,食品標籤和宣傳頁面的信息都是用來跟公眾溝通的,通過註冊商標或在商品詳情頁進行「零添加」宣傳,傳達的信息也會對公眾產生明顯誤導。在規範「零添加」宣傳上,本次標準的實施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但這一步的意義也是很明確的,並不支持類似的誤導性信息傳播。「看到預包裝食品標籤不允許標註‘零添加’後,不排除有企業存在想要通過其他方式繼續暗示‘零添加’、躲避監管的歪心思,但這種小聰明走不遠。」
沒了「零添加」,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食品?國家衛健委在解讀中表示,禁止預包裝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是為了使消費者正確瞭解食品標籤信息,更科學、更自主地選擇食品,避免使消費者盲目關注這些宣傳用語,忽略了產品真實屬性,對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潛在風險。消費者想要瞭解食品的真實屬性,正確閱讀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等食品標籤信息才是關鍵。通過配料表,消費者可以瞭解食品中每一種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劑的真實使用情況。而通過營養標籤可以充分瞭解食品的營養信息。
新京報記者 劉歡 郭鐵 王思煬
編輯 李嚴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