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田,喚醒曲藝下一個春天|文化中國行

馬街書會正會,藝人們在麥田上「說書亮書」,吸引觀眾駐足觀看。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梓昂/攝
馬街書會正會,藝人們在麥田上「說書亮書」,吸引觀眾駐足觀看。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梓昂/攝馬街書會正會,藝人們在麥田上「說書亮書」,吸引觀眾駐足觀看。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梓昂/攝

河南省平頂山市的小城寶豐,這半年來非常熱鬧。平時一年一度舉辦馬街書會的麥田上,現在幾乎每週末都有曲藝藝人「說書亮書」(亮書指藝人在書會上展示自己的技藝、表演節目——記者注),儼然是一場場「小型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民間曲藝大會,有中國曲藝文化「活化石」之稱。每年書會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曲藝藝人集結在寶豐,以天為幕,以地為台,吹拉彈唱,拜師學藝,以書會友。

從2024年8月起,馬街書會開啟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的常態化模式,為這場盛大的曲藝盛典添了一把「不熄滅的火」。近日,「常態化」後的首個馬街書會正會上,來自天南海北的1915位曲藝人相聚在寶豐的麥田之上,共赴這場「曲藝之約」,其中最年長的87歲高齡,最小的只有6歲。

「回」到寶豐,看看今天的馬街書會

82歲的王巧珍今年又從河南安陽「回到」了寶豐。

忙碌擁擠的麥田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戴著紅帽子紅圍巾,喜氣洋洋地觀賞著新老藝人「亮書」表演。從前,王巧珍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1957年,13歲的王巧珍拜師學藝,師從河南墜子北路墜子名家何元秋,從此成為北路墜子的傳承人。1987年,任職於安陽市說唱團的王巧珍在馬街書會的現場大展英姿,一舉獲得了當年馬街書會的「書狀元」,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女狀元」之一。

「以前的書會上,藝人們各自亮書、寫書(指藝人與邀請方簽訂演出合約的過程),誰的書價最高,誰當選‘書狀元’。現在,每年馬街書會主辦方都會組織評審團,在這片田間舞台上‘巡才’,看到哪位藝人唱得好就挑出來,讓他們湊到一起,集中選拔打分,最後評選出每年的前三甲。」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以下簡稱「河南省曲協」)辦公室主任王利民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

「我這兩年歲數大了,身體不好,不能年年來參加書會了。」王巧珍說,前些年她也是評審團的一員,看著老同誌和小年輕說書唱戲,給他們評個高低。

「現在的環境可是大不同了!」王巧珍告訴記者,因為是在農田里進行,以前馬街書會的環境條件並不好,連最基本的衛生間和飲水設施都沒有。「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政府也給予馬街書會這樣的曲藝活動越來越多的支持,書會的環境,可比我們當年好太多了。」

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鼓書(也稱「鼓兒詞」——記者注)的傳承人、民間表演藝術家馮國,今年是連續第50年參加馬街書會了。從少年時期拜師學藝到如今「光榮趕會50年」,馮國見證了馬街書會半個世紀的變遷,也見證了曲藝文化的傳承發展。

「以前條件艱苦,願意從事曲藝的人少。觀眾的鮮花、掌聲、喝彩,支持著我們這些老曲藝演員堅持下來。」馮國感歎,如今條件越來越好,也有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願意來看曲藝、參與曲藝,讓他們這些老演員受到更多觸動。

「我們這些老演員一直都在推動大鼓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最近這些年,馬街書會的年輕演員和年輕觀眾越來越多,我們開心又欣慰。」馮國說。

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在非遺曲藝展演舞台前,年輕的觀眾三五成群,認真欣賞著舞台上的大鼓書表演。18歲的劉峰也在舞台前久久地停留,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寶豐參觀這場曲藝盛會。

「我家離這裏不是特別遠,但今年還是第一次來書會現場。」劉峰說,同在平頂山市,從小他就經常聽說馬街書會,來這裏親眼看到大家「席天幕地」地說書唱書,才真正體會到傳統曲藝的魅力。

換個方式,給傳統表演添點活力

曲藝的發展離不開老藝人的堅守與傳承,也離不開年輕藝人的傳承與創新。

河南墜子青年演員蘆瑤的奶奶胡秀芝,是知名河南墜子演員。從小,蘆瑤就在奶奶的教導下鑽研河南墜子等傳統曲藝。這次來馬街書會,她像老藝人們一樣,也用了「回」這個字。

「我上一次來馬街書會還是2008年,後來上學時間緊張,基本沒有機會再來。」蘆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次再回到馬街書會,親切和懷念感撲面而來。

「奶奶和其他很多老演員對我影響很深。」出身曲藝世家,蘆瑤身上會多一些額外的壓力,促使她去唱好每一部作品。「但這些壓力也是我的動力。我會覺得,我比其他人更幸運一點,可以踩著前輩的肩膀在曲藝之路上行走,把優秀的曲藝作品唱給觀眾。」

馬街書會正會,小演員跟隨師父一起表演傳統相聲。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梓昂/攝馬街書會正會,小演員跟隨師父一起表演傳統相聲。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梓昂/攝

除了日常登台演出,場下的蘆瑤會在直播平台「換一種方式」表演。「直播時候‘純唱’的話,其實效果並不太好。我剛開始直播時,很少有觀眾能完整聽完一段。」面對這樣的情況,蘆瑤改變方法,分段去「講」河南墜子的故事。

「河南墜子唱的故事情節是很豐富多樣的,直播時候,我會把這些故事情節按邏輯劃分出來,一天講一點,一天唱一段。」蘆瑤說。比如,唱《偷石榴》,她就一點點講為什麼小朋友要去偷石榴、怎麼偷石榴。

新的直播表演形式得到了很好的回饋,蘆瑤直播間的觀眾越來越多,互動效果也越來越好。「很多年輕觀眾很喜歡我這個形式,都說追我的直播像追綜藝和電視劇一樣。」

今年是鄭州工商學院藝術學院學生馬遙的本命年,從14歲拜師學藝算起,他已經有10年藝齡了。作為快板書青年演員,他也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新方法,「我把《甄嬛傳》中的熱門橋段改編成詞,用快板書重新演繹出來,很多人都很喜歡」。

除了在社交平台發作品,在校園里,馬遙也是一名快板書「老師」。宿舍里,每當馬遙拿起快板唱上幾段,周圍舍友總得跟他學幾句;在學校的曲藝社團,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願意接觸、學習傳統曲藝。

「畢業後我想專職從事曲藝相關工作,把快板書和曲藝文化傳承下去。」馬遙說。雖然現在社會變化快,從事傳統曲藝工作可能不如找一份普通工作穩定,但家裡和身邊人都很支持他。「我因為熱愛開始學,也會因為熱愛把快板書傳承下去。我們年青人跟著上一代藝人學到了這麼精彩的曲藝文化,也要把這些好東西傳給下一代。」

進校園建學科,把曲藝文化傳給下一代

今年馬街書會現場,小朋友們的表演依舊讓人眼前一亮。李派快板第三代傳人牛豔萍和她的學生們配合默契,表演了一場「兒童快板」。

「這次上場的小孩里,有的從三四歲就開始跟我學快板,到現在已經學了七八年了。」每年馬街書會,牛豔萍都會帶著學生趕會亮書,如今她開辦的「牛豔萍快板書傳承所」已經累計培養了數千名學生。

牛豔萍介紹,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快板書等傳統曲藝,既是知識上的補充,又鍛鍊了協調能力。「快板書、評書的大部分傳統唱段講的是歷史故事,孩子們在平時背詞練曲,用較為輕鬆的方式就能吸收不少歷史知識。在唱和說的過程中,也能鍛鍊口才,讓小朋友更自信大方。」

近年來,河南省不少學校開始將曲藝傳承人請進學校,向更多的學生傳授技藝。2016年,平頂山市魯山縣琴台第一小學與馮國一同在學校建立了「鼓兒詞傳承基地」,2019年又組建了鼓兒詞社團,利用課後延時服務的時間開設大鼓書特色課程。

「小孩們都可喜歡來上課了,都說這大鼓書‘好玩兒又好聽’,學得都很努力。一次記不住,下次接著練。家長也都支持孩子跟我學。」馮國說,學校開設這類課程,讓曲藝文化在小朋友、年青人中間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也讓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多傳承的可能。

「除了組織曲藝培訓、展演、賽事,我們也在探索開展‘曲藝進校園’活動。」王利民向記者介紹,2024年,河南省曲協和河南省曲藝團共同策劃舉辦了4場「曲藝進校園」演出,2025年將增加演出場次、擴大進校範圍。

近年來,河南藝術職業學院、信陽師範大學設立了曲藝專業,南陽師範學院、鄭州科技學院、平頂山學院等院校開設了曲藝課程,讓曲藝「學科」越來越規範化、細緻化。

「學科頂層設計建設好後,相關的教材編寫和科研工作也在陸續推進。」王利民說,「給曲藝文化建立‘體系’,讓曲藝實踐能科學、持續地進行,才能將曲藝更好地傳承發揚下去。」(應受訪者要求,劉峰為化名)

責任編輯:蔣肖斌,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