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巧家:「愛心超市」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近年來,昭通市巧家縣以黨建為引領,一盤棋謀劃建立142家「愛心超市」,創新構建「積分製+網格化」治理體系,通過「小積分」激發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共享和諧家園的內生動力,推動基層治理的「獨角戲」逐漸轉化為黨群共治的「交響樂」。2024年,全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784件,化解率98.52%。

巧家縣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構建「縣統籌、鎮主抓、村落實」三級聯動機制,將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形成「支部主導、黨員示範、群眾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全縣17個鄉鎮(街道)黨(工)委成立專項工作組,因地製宜製定《村(社區)愛心超市實施方案》,明確積分項目、兌換流程和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操作有規範、評比有標準、兌換有保障」。

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載體,2000餘名黨員幹部化身「政策宣講員」,深入村組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火塘會,用「鄉音土話」將積分細則送入千家萬戶。包穀堖鄉將「紅白事簡辦」納入積分項目,玉屏街道推行誌願服務常態化評比,蒙姑鎮文筆社區推行「智慧化平台」管理,基層黨組織的「紅色引擎」作用得到充分釋放。「過去是幹部干、群眾看,現在是黨員帶著群眾一起幹!」文筆社區黨委負責人感慨道。

走進各村「愛心超市」,貨架上的糧油日用品明碼標「分」,村民手持「文明存摺」爭相兌換。金塘鎮創新「黨建引領+全民動員」模式,將人居環境整治、矛盾調處等治理任務轉化為積分項目;白鶴灘街道以舊營村為試點,探索「網格管理+積分製」治理模式,群眾參與社區服務的熱情持續高漲。在爐房鄉黨員管理員的台賬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村民的文明足跡:參與衛生整治積5分、調解糾紛積10分、上報隱患積8分……

如今,巧家縣的鄉村圖景正悄然蛻變:亂丟垃圾的現象少了,義務巡邏的群眾多了;鄰里糾紛少了,互幫互助多了。小河鎮將團結鄰里、見義勇為等納入加分項,鼓勵居民們以實際行動換取積分。新店鎮將「積分超市」與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處、文明創建、災情隱患上報等充分結合起來,明確積分規則,引導群眾以文明行動掙積分、評積分、兌積分。

「積分製繡出了鄉村振興的文明底色,更織就了黨群連心的幸福圖景。」巧家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黨建「一根針」穿起治理「千條線」,實現了從「任務命令」到「激勵引導」、從「要我治理」向「我要治理」的深刻轉變。這一可複製、可持續的基層治理實踐,為全縣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沈迅 通訊員:桑治國興 袁琴

編輯:黃世俊

審核:謝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