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顧家兩不誤——昭通水富市「媽媽班組」上崗記

上午8時30分,昭通市水富獵風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富獵風公司)的縫紉車間已傳出「嗒嗒」聲響。女工薛梅把一歲半的女兒兜在背後的棉布背帶里,左手理平布料,右腳輕踩踏板,針頭上下穿刺,一條工整的線跡逐漸成形。

今年2月,水富獵風公司試投產的服裝車間,意外成了附近村鎮媽媽們的「打卡地」。80多名員工中,有50多名女工,其中有個13人的特殊班組:孩子小的背在身上,孩子上學的掐著表接送,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公司貼切地稱呼這群女工為——「媽媽班組」。

縫紉機前的生產力

縫紉機前的雷正美剛鎖完30件衣物的邊線,抬頭看了眼手錶。11時20分,她利索地收拾好工位直奔孩子就讀的小學,接上二年級的兒子回到廠里後,母子倆在食堂3元一份的員工窗口打了飯菜趁熱吃了起來。等孩子趴在值班室的小桌上寫作業,雷正美又踩起了縫紉機。

「薪金實行計件製,我這月預計到手3000元。」雷正美扯了扯縫紉機下方的小抽屜,裡面塞著孩子的作業本和餅乾,「以前在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現在上下班時間靈活自在,又天天能見著娃娃。」

「我們當地人由衷地希望這家公司辦好、辦下去,因為它給我們這些寶媽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讓我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又能有所收入。」務工群眾陳霖說。

特殊班組的管理秘訣

車間主管蘇路露的考勤表與眾不同:有的員工早上10時才到崗,有的下午3時就下班,還有人的工時記錄上畫著星星符號代表當天自主加班。「這些媽媽們的工作時間像橡皮筋,但產量卻沒縮水。」蘇路露翻著生產報表:試投產兩個月,「媽媽班組」每人日均件,產品合格率也並不比其他班組低。

公司的管理秘訣重在「人性化」:彈性考勤、彈性工位、彈性績效。在這裏,公司根據員工家庭情況安排合適的崗位,家中有學生的女工放學時段允許提前離崗,除每月600元兜底補助外,月底超額完成計件任務的還能領「效率紅包」。更讓女工們安心的是,公司正在籌備裝修的「娃娃屋」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到時會有專人幫忙照看孩子,讓她們能踏踏實實搞生產。

小車間里的大算盤

海外訂單催得緊,車間里70多台縫紉機火力全開。總經理的筆記本上卻透露著更大的謀劃:5條新生產線已進入設備採購階段,屆時將添置縫紉設備90餘台,全面達產後可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預計可實現年產值600萬元。

「我們在最初招工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當地相關部門精準收集我們的技能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群眾開展技能培訓,既幫群眾‘找好活’、又幫企業‘好找工’,讓媽媽們成為我們的‘特種兵’。」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按現有模式,一個「媽媽班組」工人年均收入約3萬元,雖然比外出務工少一些,但能節省務工往返車費、老人帶娃的補貼等隱性成本,「更重要的是,她們把技術傳給了鄉鄰,把消費留在了本地,也讓孩子們不再成為留守兒童。」

臨近下班,縫紉機的嗒嗒聲變得稀疏。薛梅給背上的孩子掖了掖背帶,繼續加工最後兩件風衣。今年建廠以來服裝生產接單量共12000餘件,已完成首批訂單1570餘件衣服的生產,產品主要銷往歐美等海外市場,大家對公司前景充滿了信心。車間白熾燈下,布料堆間晃動的背帶兜布,和縫紉機面板跳動的計數器,正在同步記錄著水富這個西南小城的「家門口就業」新試驗。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沈迅

通訊員:李媛媛 譚興華 狄家玉

責編:袁熙

審核:謝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