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億人看微短劇!這場論壇共話微短劇走向世界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近年來,微短劇市場不斷升溫。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6.62億,人均當日使用時長由90分鐘提升到101分鐘。正因如此,微短劇成為了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中最火熱的話題之一。

「2025 年國際微短劇大賽」開啟「2025 年國際微短劇大賽」開啟

3月28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配套活動,以「守正向新 價值致遠:微短劇國際傳播的破界實踐」為主題的微短劇國際傳播論壇舉辦,吸引了100餘名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微短劇國際傳播新徵程,助力推動中國優秀微短劇視聽作品走向世界,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互鑒。

微短劇國際傳播論壇微短劇國際傳播論壇

論壇上,「2024年國際微短劇大賽」獲獎名單也正式公佈。據悉,大賽面向全球共徵集到506部參賽作品,經過初審、複審、終審,100部佳作脫穎而出。獲獎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涵蓋現代都市、歷史文化、穿越、科幻、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等多種題材。其中,在圓桌對話環節,《逃出大英博物館》《河姆渡的骨哨聲》《中國神話》《有種味道叫清溪》《別打擾我種田》等獲獎作品代表,分享了微短劇獲獎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傳播實踐。

芒果TV大芒計劃執行製片人黃鑫芒果TV大芒計劃執行製片人黃鑫

作為獲獎代表之一,芒果TV大芒計劃執行製片人黃鑫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到了在此次論壇中帶來的作品《有種味道叫清溪》,該片講述了美食博主與科技新農人在清溪村相識相知的愛情故事,將清溪村的文學特質、田園美景及特色美食融入其中。黃鑫表示,團隊在湖南益陽清溪村採風時,發現當地的美食非常具有特點,卻沒有在影視作品中被呈現,於是將故事設定與當地美食美景結合,從菜餚美食和田園美景中呈現清溪村的獨特魅力。

在微短劇呈井噴式發展之時,其內容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行業規範不足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在微短劇創作「卷流量」的趨勢下,微短劇如何朝著更高的質量進發?現場,對於這一問題,黃鑫也談到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近幾年微短劇的質量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得益於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微短劇行業健康、規範發展。「作為創作者而言,則需要思考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黃鑫表示,如果只是想要一時的流量,像「霸道總裁」「戰神逆襲」等主題,就非常快速聚集流量。「但想要做一個引起更廣泛圈層共鳴的作品,可以從家庭、傳統文化等主題入手。但我們作為創作者要尊重用戶,瞭解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不是圖一時的流量。」

而在中廣聯播音主持委員會理論部主任、金話筒獎終評評委靳智偉看來,現階段微短劇的拍攝和以前傳統電視劇的拍攝,有了極大的區別。「原來一聽電視劇,就覺得像是滿漢全席一樣的大餐。但現在微短劇,更像是一塊點心,或是一盤菜。」同時,當下微短劇的傳播平台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由此導致了傳播受眾的不同。

「還有一點是,微短劇跟電視劇大長篇的敘事結構也有了不同。原來電視劇講究敘事結構的起承轉合,但是微短劇是情節點加情節點,再加情節點,它是傳播化。微短劇是有話就說,沒話就停,不拖泥帶水。這些角度結合一起,導致微短劇的商業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靳智偉這樣表示。同時,他也講到,微短劇出海是一個專業性十分強的課題,不是大家一拍腦袋就能夠找到方向的。「我覺得在眾多實踐中,重要的是要摸索出觸動神經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論壇的最後,迎來了「2025 年國際微短劇大賽」的啟動。啟動環節以四川非遺自貢綵燈為原型製作的 「世界文明百花園」裝置驚豔亮相。隨著綵燈亮起,標誌著 2025 年國際微短劇大賽正式開啟。

(本文圖據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