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來自百姓柔軟而感激的眼神

沈富瓊紮根高原已有16年,從初來乍到的艱難適應到逐步探求摸索成為一名真正的「白衣戰士」。她常年下村,強烈的紫外線讓她的臉頰兩側都是曬斑,這是時間的印記,更是辛苦的付出。2024年,沈富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8年,沈富瓊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一個普通的藏民家庭。她從小聽老人講金珠瑪米(藏語「解放軍」之意——記者注)醫生送醫救群眾的故事,立誌長大後成為一名「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為百姓服務。2009年,她畢業後選擇參加「三支一扶」計劃,被分配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醫務工作生涯。

麻邛鄉海拔3940米,距縣城130公里,屬於高原牧區,氣候複雜多變,藏民居住分散,交通出行不便,工作和生活條件都異常艱苦。第一次離開家去麻邛鄉,沈富瓊孤身一人趕了兩天的車程,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她感到頭痛、胸悶、氣短。

初來乍到,沈富瓊和衛生院老院長益西絨布等幾名同事擠在一排矮小破舊的木瓦房裡工作和生活。當時的衛生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通電,做飯要用鐵皮爐子,取水要到河溝裡去,晚上要點蠟燭,下村靠走路騎馬,每次打電話都要跑到高一點的山頭上找信號。

「藏區很大,這裏的語言和我從小說的藏語不同,剛來時無法聽懂。在巡診、問診中,語言成了我工作後的第一塊攔路石。」沈富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了盡快融入當地,她每天跟著當地人學說藏語。現在,她已能熟練運用當地藏語詢問病情,還能用藏語和牧民開玩笑。

至今,沈富瓊仍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單獨下村出診時的情形:一名70多歲的老藏民患有肺結核病,咳得很厲害,家人都擔心他時日不多。當天,沈富瓊徒步走了兩個多小時來到老人家中,她及時為老人輸液並開了口服藥品。經過七八天的治療後,老人的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

還有一名名叫西呷的牧民飽受包蟲病折磨多年,由於要外出掙錢養家,他不願意到醫院治療,擔心自己無法承擔醫療費用。在沈富瓊的反復勸說下,他到醫院通過手術治療徹底根治了包蟲病。沈富瓊幫助西呷走完醫療費用報銷流程,花費很少就治好了困擾他多年的頑疾,享受到了當地的健康扶貧政策。

沈富瓊對牧民熱心的付出,百姓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沈富瓊下村時,經常聽到牧民對孩子說:「這是沈門巴(藏語意為‘醫生’——記者注),人好得很,活菩薩一樣。你們要好好讀書,以後成為像沈門巴一樣的人。」

曾有人問她:「藏區條件艱苦,你為什麼還留在那裡?」

工作多年後,沈富瓊彷彿找到了答案:「百姓柔軟而感激的眼神讓我堅信,當初的選擇沒有錯。留在這裏,被更多的人需要,是我作為一名醫生的驕傲。」

2016年,由於在工作中表現出色,沈富瓊被任命為麻邛鄉衛生院院長。「基層衛生院承載著為百姓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的任務,我希望能探索新的經驗和做法,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服務質量。」沈富瓊說。

擔任衛生院院長後,為了掌握麻邛鄉的基本醫療情況,沈富瓊帶領衛生院所有醫務人員,分區域、分重點,通過騎行、徒步等方式深入偏遠村組、牧民遊居地進行醫療摸底。她和同事用了40多天的時間,摸排了5個村,走進600多戶牧民家,深入開展健康狀況摸底排查,比較準確地瞭解並掌握了全鄉群眾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摸清了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和包蟲病患者的基本情況。

近幾年,麻邛鄉衛生院針對排查結果多次複核,並結合牧民群眾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較為突出的情況,逐一分類彙總,為214名慢性病人建立起健康檔案。

針對牧民兒童重名較多、接種疫苗時易出錯的情況,她按不同村名和不同年齡段分類,建立了疫苗接種檔案,並在所有兒童檔案封面貼上孩子的照片,實現了更加直觀、高效的精細化管理。「這是我發明的小妙招,辛苦一些無所謂,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誤。」沈富瓊說。

「工作細緻」「對百姓的疾苦充滿關切」,是許多牧民對沈富瓊的評價。

2017年至2021年年底,沈富瓊被選派到麻邛鄉安章村擔任「第一書記」。任「第一書記」期間,讓沈富瓊最開心的事是給安章村修好了一條路。安章村的聚居區海拔跨度有數百米,過去,村里只有一條土路。沈富瓊向縣里申請,爭取到了資金,把工程隊領到了村里,修起綿延下山的水泥路。

安章村過去有一條被泥石流衝刷出來的水溝,夏季漲水期,鄉親們多次受到洪水的威脅。在沈富瓊的提議下,村里修築了一條防洪溝,再順勢鋪設水管,洪水危機解除了,用水條件也明顯改善。

近年來,麻邛鄉發生了巨變:當地通了電、通了路、有了網絡,衛生院也蓋起了樓房,條件越來越好,還吸引了8名高校畢業生在鄉衛生院紮根工作,服務群眾。

「白玉縣的人民最愛雪蓮花,因為只有極苦寒的雪域才能綻放出最美麗聖潔的雪蓮。」沈富瓊說,「在這個小小的鄉鎮衛生院里,大家敬業、誠信為民的服務理念讓我感動。善良淳樸的藏族同胞對我的信任,更令我感動。我願意如青藏雪蓮一樣,在高原繼續綻放美麗青春。」

責任編輯:陳鼎,陳卓,惠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