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大學生打卡留念,超154萬觀眾聽鄭鐵生講三國|名人大講堂
封面新聞記者 王一理 攝影 雷遠東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對政治、經濟、文化、民俗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潛移默化,尤其是在電影電視、美術雕塑、戲曲演唱、文博旅遊、圖書牌藝等方面的再創造提供了無盡的素材和元素,被人們呼為‘三國文化’。它適應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對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3月28日下午,名人大講堂「三國文化季」的第四場講座在四川旅遊學院開啟。天津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鐵生以《<三國演義>藝術結構的史實與虛構》為題,立足於當代意識對《三國演義》所表現的文化意蘊進行解析,娓娓道來一個時代的家國情懷。
《三國演義》的歷史時空之廣闊,時間上跨越了百年歷史,空間上上至遼東,下到雲南,東臨齊魯,西據川陝。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活躍著數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大家有沒有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小說家羅貫中究竟是如何結構出這幅史詩畫卷的?

大學生打卡留念
「我在名人大講堂很想你」
當天講座座無虛席,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拿著筆記本前來聽課的大學生,他們奮筆疾書。大家認真記錄的同時,還舉起手機,拍攝關於三國文化的重要知識點。還有的觀眾激動地拿著帶有自己名字的標籤與講座合照,宛如「我在名人大講堂很想你」。
「聽了鄭教授的講座,我的文學視野也拓寬了,而且還把一些枯燥的歷史記載轉化為栩栩如生的故事情節。」四川旅遊學院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的同學李波告訴記者,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是人類智慧和結晶,大家應該更深刻地去學習和認識。
此外,四川旅遊學院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工作人員何麗也來到了現場,她表示,聽完今場講座,她深受啟發。「以前可能只是從書里或者是影視作品里去瞭解《三國演義》,但是今天是從藝術結構的史實和虛構來談這個內容,也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瞭解像曹操、諸葛亮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蹟。」她說。

線上線下火爆
超154萬觀眾雲聽課
講座中,鄭教授圍繞《三國演義》第38回「隆中對」概括歷史生活的基本思想、《三國演義》的史實和虛構、《三國演義》為什麼要突出劉蜀集團這三個方面,向線上線下觀眾分享《三國演義》藝術結構的史實與虛構。
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講座不僅在線下讓觀眾受益匪淺,而且在網絡中吸引了眾多網民的觀看。截至記者發稿前, 3月28日,《聽鄭鐵生教授解析〈三國演義〉的史實與虛構 |名人大講堂》直播,在封面新聞、川觀新聞、四川觀察、四川發佈,以及武侯祠博物館等平台直播,全網總計 154.4萬。
名人大講堂由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協調組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講座致力於打造一個面向大眾、深入人心的知識講壇,力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傳承的品牌活動,並努力探索構建符合當前時代需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自舉辦首期講座以來,名人大講堂已成功舉辦了65場,先後邀請李敬澤、阿來、酈波、祝勇、莫礪鋒、周裕鍇等全國多學科專家,圍繞20位四川歷史名人及巴蜀特色文化開講,探尋古蜀文化遺珍,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深入解讀中華文化巴蜀因子的獨特魅力。全網累計逾1億人次觀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