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幻產業「北京範式」

3月28日,2025中國科幻大會開幕禮在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園四高爐舉行。現場,《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正式發佈。據悉,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

此外,在開幕禮上,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簽署新一輪《促進北京科幻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以部市深化合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產業發展「北京範式」。現場還啟動了「科幻合作夥伴計劃」,揭牌了「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

據瞭解,作為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2025中國科幻大會以「科學夢想創造未來」為主題,包括開幕禮、專業性論壇、賽事類活動、產業促進活動等5個板塊30餘場活動。同期還舉行了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活動。

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佈

「以科幻為橋樑激發科技創新,以文化為橋樑提升公眾科學素質,以產業為柱蠆式培育發展新動能。」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表示,近年來,科幻大會已成為科技與人文交織、科幻與經濟交融的重要平台,科幻文學及影視作品影響日益廣泛,科幻創作力量不斷壯大,青年人才迅速成長,科幻企業數量迅速攀升,科幻產業發展前景可觀。

開幕禮上,《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正式發佈。根據《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2024年科幻閱讀產業營收35.1億元,同比增長10.7%,科幻新書碼洋貢獻率明顯提升,科幻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進入發展快車道;2024年科幻遊戲產業營收718.1億元,同比增長10.2%,電腦端與主機端科幻遊戲營收增速加快,科幻遊戲製作水平顯著提升。

另外,2024年科幻影視產業營收67.1億元,科幻電影票房有所回落,科幻微短劇與中短影片發展形勢強勁,科幻電影節規模與影響力穩步提升;2024年科幻衍生品產業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11%,市場呈現回暖趨勢,國內原創IP逐步佔據主導地位;2024年科幻文旅產業營收244億元,本土主題公園科幻遊樂項目較上年營收佔比提升,科幻舞台劇等逐漸邁向內容精品化與運營高端化階段。

近800家科幻企業齊聚北京

截至目前,北京市集聚了近800家科幻企業,2024年產業規模達480億元,以石景山首鋼園為代表的科幻產業集聚區加速成型,北京科幻產業「一核多點」佈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形勢。

據瞭解,2020年11月,中國科協與北京市政府簽訂《促進北京科幻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在此次2025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簽署新一輪《促進北京科幻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以部市深化合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產業發展「北京範式」。同時,現場還啟動了「科幻合作夥伴計劃」。

北京商報記者獲悉,開幕禮上,首批啟動的科幻合作夥伴為5家,推進中項目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大樓在石景山區揭牌;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首鋼園;中國遊戲產業年會、電競產業年會在四高爐舉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文化應用基地創建。

後續,還將不斷拓展科幻合作夥伴朋友圈,陸續引入一批重大項目、平台、活動,作為部市新一輪戰略合作的支撐,夯實北京在全國科幻產業領域的引領地位,提升中國在世界科幻產業領域的影響力,使北京成為與世界科幻產業接軌的前沿陣地,引領全球科幻產業發展潮流。

「數字空間」先行先試

此外,在開幕禮上,「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正式揭牌,一批未來應用場景將在石景山首鋼園加速落地,推動北京科幻產業集聚區進一步成為創新試驗的前沿陣地、政策先行先試的理想沃土。

據悉,中國科幻大會於2016年由中國科協發起,已成功舉辦八屆。作為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之一,2025中國科幻大會於3月28日—31日在北京石景山首鋼園舉辦,今年也是中國科幻大會第五次在石景山區舉辦。

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文化此前在2025中國科幻大會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作為大會東道主,石景山區將科幻產業納入特色產業重點佈局,積極探索「科幻+」融合發展路徑,一鏈一策延伸拓展產業集群。全區已集聚當紅齊天、元客方舟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230餘家,2024年全區科幻產業實現收入153億元,企業數量及產業收入均佔全市近1/3,科幻產業集群成勢創新發展。

據悉,北京市將持續支持科幻內容原創,創新發掘優質科幻作品,推動科幻IP向閱讀、影視、遊戲、場景體驗等領域轉化,利用中國科幻大會等平台促進優秀科幻作品出海。持續強化科技賦能,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感知交互、傳輸分發等技術研發,並在科幻影視製作、主題展示空間等場景中推廣應用,營造具有沉浸感、未來感的科幻體驗,打造新型文化消費業態。持續優化空間佈局,聚焦科幻遊戲、科幻影視動漫等重點領域,加快石景山產業集聚區建設,推動朝陽、海澱等區差異化發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專業園區與標杆孵化器。持續培育產業生態,優化科幻人才引進培育使用機制,鼓勵科幻產業投資和資產流通交易,搭建各類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營造一流發展環境。

編輯 毛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