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院士:萬物皆量子,世界應放開量子科技交流
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現在因為某些原因,‘量子’似乎在成為敏感詞。一些國家之間,也不太共享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了。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萬物皆量子,只有敞開交流,才能讓人類共同進步。」3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量子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發出呼籲。

「量子」看似小眾,卻早已走入我們的生活,如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都運用了量子物理相關知識。丁洪介紹,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是量子物理區別於經典物理的地方。他舉例說道,在經典物理中,從宏觀角度來看,任何物質的「態」都是確定的。比如,將一本書放在桌子上,不是正面就是反面。然而在量子世界中,書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成為一個並不確定的疊加態。
「量子計算」則是世界各國科研界重點研究的領域。量子計算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物理學家李察·費曼首次提出量子模擬的概念,之後科學家通過一系列驗證性實驗論證了量子計算的可行性,指出可利用量子計算機求解電子計算機(經典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如何理解量子計算?科學家介紹,傳統的經典計算機用二進製(0和1)進行計算,就像馬車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而量子計算機則利用量子的疊加態和糾纏態,能同時處理多個計算任務,如汽車一般能加速、轉彎甚至漂移。學界認為,通用可糾錯超導量子計算機,將是處理信息的「天花板」級技術,誰率先研發成功,誰就會掌握新的信息技術革命的主導權。
「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通用可糾錯超導量子計算機是有可能在未來一二十年的時間實現的,將極大造福人類社會。」丁洪說,目前在量子科技領域,存在國際的科研交流壁壘,他希望世界各國能夠放開量子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讓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們能夠共享基礎研究成果,從而推動人類技術的普遍性進步。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