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創新 青年傳統文化守護者們這樣追逐國潮之光

「國潮是能夠激起我們血脈覺醒的力量,又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新鮮感和好奇感,是年青人非常渴望擁抱的。」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這樣解讀國潮。
如今,年青人正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他們有的身著改良雲錦馬面裙參加音樂節,有的將青銅器的饕餮紋樣轉化為潮牌衛衣設計,還有的讓敦煌飛天的飄帶幻化成遊戲皮膚元素……古今交融的審美實踐,讓追逐國潮之光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不僅催生出千億規模的文創經濟新藍海,更構建起文化自信的青春表達範式。
讓國潮「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潮產品很多都以家國情懷為價值導向,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與當下時尚潮流,具有中國風元素。」知名傳統文化傳播者秦一在全國首創國學、古詩手勢舞,把新媒體的創新形式與傳統文化之美相連接,通過手勢舞詮釋著自己心中的國潮。
「我們作為傳承人,一方面要傳承,一方面要傳播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的傳承人劉曉燕這樣描述自己的使命。作為京繡第五代傳承人,走出繡花的工作室,劉曉燕就是「行走的京繡文化推廣人」。在全國各地的非遺市集上、網絡直播間里、文化交流活動上,劉曉燕總是不遺餘力地向所有人介紹京繡文化,希望「京繡走出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成為京繡傳承人之前,劉曉燕是一位遊戲原畫師。劉曉燕的姥爺是裁縫,小時候一到寒暑假她就被送到姥爺家。姥爺做衣服,姥姥刺繡,劉曉燕就自己拿著零碎的布頭縫著玩,給布娃娃做衣服。
因為喜歡畫畫,劉曉燕選擇了北京服裝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入職了一家遊戲公司,但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手工愛好。她在辦公室工位旁放著一個繡架,午休時常繡上幾針,還教同事們做香包等小物件。
「後來我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刺繡和做衣服上面,開始到處學習走訪,瞭解到底真正的京繡是什麼。我開始研究什麼是中國傳統色,如何去恢復以前京繡的美麗的色彩。我想重新找回我們失去的東西。」劉曉燕說。
如今,京繡元素在劉曉燕的手上,既可以是旗袍等中式服裝上的點睛之筆,可以出現在耳墜、胸針等首飾上,還可以被開發成新潮的文創產品。除了京繡產品製作,劉曉燕還承接了不少非遺教學、體驗的課程。「希望這項技藝能夠有據可依,給後人留下一份資料,我覺得這也是傳承的一部分。」劉曉燕說。
國潮進課堂,在教學中兼顧傳承與創新
如何讓國潮文化真正紮根年輕群體?教育是關鍵一環。在高校,傳統文化教學正從理論認知走向實踐創新,形成「課堂+實踐」的雙軌模式。
「國潮」中的「國」字,源自年青人對「我是誰」的深度認知與認同。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基礎部講師、從小在敦煌長大的牛佳認為,國潮文創產品,既是文創設計者的作品,也是一個與觀眾對話的窗口,她希望通過文創,向更多人講述自己心中的敦煌。
秦一在教學中強調「傳承」與「創新」。近年來,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人,她帶領學生赴各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詩詞手勢舞與地域文化結合。「學生們的熱情源於對文化的天然認同,他們熱愛國潮,結合國潮元素的創新性學習模式已自然融入他們的成長路徑。」她說。
在面向全社會的傳統文化傳承實踐中用好國潮的熱度,專家們認為,還需要廣泛的宣傳和動員參與,以及差異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劉曉燕表示:「我們的課程正在探索覆蓋全年齡段,會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設計課程,小學生用毛線繡,初高中生融入織布染技藝,大學教育則激發學生用當代語言重新詮釋傳統。」
「中華文化本身就積澱在年青人的血脈之中,年青人有那麼好的創造力,所以我覺得國潮和青年的碰撞,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最美的畫面。」蒙曼說。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傳承與創新的隊伍,傳統文化在與現代的交彙與對話中,正在迎來破圈與新生。
責任編輯:楊月,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