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回村讀研究生……
眼下,全國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正在進行中,不少進入複試的考生,正在為能進入心儀的高校讀研做最後的衝刺。
與此同時,在雲南大理洱海之畔的灣橋鎮古生村,正在讀研究生一年級的古生村女生何敏燕,卻在古生村及附近的村子裡奔忙——下地幹活、開展種植技術培訓……

今年23歲的何敏燕,是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
既然是讀研,為何不去學校,反而回到了自家村子?其實,何敏燕回村,就是為了研究生的課程學習。
這「不同尋常」的求學路徑,還得從頭說起。
2022年,為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帶領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師生進駐古生村,成立科技小院,通過開展生態種植研究,解決農作物「綠色不高值、高值不綠色」的問題,有效降低洱海農業面源汙染負荷。
當年暑期,一批剛到古生村的科技小院學生,租住在何敏燕家。近距離接觸之下,每日看到科技小院師生幫村民下地幹活、開展種植科技培訓,同樣就讀農業相關專業的何敏燕心生敬佩。

研發復合微生物肥、綠色智能肥,開展「水稻+」生態種植,控水高效利用……隨著時間推移,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不斷湧現,直接應用於古生村的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例,在2022年,古生村試驗田種植的水稻畝產達808公斤,比常規種植增產30%左右,實現農田磷、COD(化學需氧量)等徑流排放減少50%左右。至2024年,洱海流域的水稻綠色生態種植面積已推廣至5.5萬畝。
看到科技小院的師生們種出的糧食產量遠遠超過了本地農戶的產量,大家心服口服,紛紛前來請教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洱海的水質也在不斷改善,生態美景吸引了大量遊客造訪,村里不斷湧現出民宿、咖啡館、小商舖等業態,古生村的大部分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特別有意義。」看到來自天南地北的高校師生前來幫助家鄉發展,何敏燕深受觸動:「以前一心想離開村子,覺得考上大學,在外面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現在的村子,變成一片充滿發展機會的熱土,是一個讓我願意回來的地方。」

何敏燕立誌成為科技小院學生中的一員。2024年,在大學畢業之際,何敏燕順利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科技小院專項)的研究生。
隨後,在學校完成第一學期的專業知識學習後,何敏燕回到古生村,進駐科技小院,接下來的四個學期,她都將在科技小院開展課題研究和學習,直到最後一個學期返校完成畢業論文。
「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知識傳授更接地氣。」在何敏燕看來,與傳統高校教育相比,科技小院教學更注重實際效果轉化——課題來源於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研究成果又直接解決實際問題。
何敏燕研究的課題為《洱海西岸地區鮮食玉米綠色高值種植技術集成與示範》,該課題基於洱海流域農業種植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既能保護洱海又能提升鮮食玉米商品性的綠色種植技術。
回來40多天,玉米尚未播種,課題尚未正式開展,何敏燕的學習重心,主要還是開展社會服務,參與種植技術培訓和鄉村學校支教、伴讀等方面。
作為本地人,她的優勢很快顯現出來。

3月中旬,科技小院的師生組織開展了一場為期4天的鮮食玉米綠色種植技術培訓,覆蓋古生村附近的南莊、中莊、北莊、上陽溪、北陽溪5個村莊的農戶。
何敏燕站上講台,將專業內容用當地白族話講授出來,現場農戶好評如潮:「用白族話講技術,就像和自家閨女聊天,一聽就懂」「現在你成了我們自己的專家」……
更有村民見到何敏燕父母也忍不住誇讚:「你女兒真棒!」

「在‘家門口’讀研究生,既熟悉又特別,這種感覺很奇妙。」何敏燕說,家鄉還是那個家鄉,但現在用專業眼光重新審視這片土地,視角發生改變,她不但重新發現了家鄉的價值,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爭取繼續讀博提升專業能力,紮根鄉村,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家鄉或是其他地方的農村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