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促進金融要素賦能科創企業 全生命週期服務企業 「加速跑」|關注2025中關村論壇
來源:北京青年報

產業集聚打造創新生態,科技金融服務持續賦能。3月1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預熱集體採訪中瞭解到,北京市促進金融要素服務、賦能科技創新企業,圍繞創業投資、科技信貸、資本市場等方面,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探訪:「小巨人」企業紮根中關村
今年1月2日,全國首款幹細胞藥品獲批上市。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參與其中——這款幹細胞新藥研發及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正是華龕生物潛心多年研發的三維細胞培養工藝及全線產品。
華龕生物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歷史上獲得北京市、海澱區多項重點研發專項支持。在海澱區益園文創基地B區的華龕生物總部,展廳內正在展示三維細胞培養技術的眾多創新亮點。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華龕生物聯合創始人杜亞楠介紹,傳統的二維細胞培養生產方式,靠實驗員手工操作,存在效率低、質量不穩定等問題;而通過華龕生物研發的三維細胞培養技術,可實現單人操控智能設備,完成全封閉、大規模的細胞生產製備,單批次即可完成百億甚至千億量級的細胞培養。這種顛覆性技術,提高了單批次細胞產量,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因細胞反複製備所帶來的批次間質量不穩定性風險,滿足了臨床應用及商業化生產過程中,對細胞質量、產量、安全性的多重要求。
杜亞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關村地區聚集了許多優秀的科創企業,其中也包括我們的上下遊企業,形成了良好產業生態。大家可以快速建立合作、互相支持。」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新設8支初始總規模千億元政府產業投資基金
創新離不開大量的研發投入,對資金的需求源源不斷。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金融處四級調研員陳靜介紹,北京通過創業投資、科技信貸、資本市場等多種方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助力企業「加速跑」。
在創業投資方面,北京新設8只政府投資基金、初始總規模千億元,圍繞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商業航天、新材料等高精尖領域開展直接投資。目前已投資決策項目178個,投資金額約181億元。
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北京還推出一系列引領全國的探索:設立全國首隻聚焦硬科技領域投資的政府投資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總規模200億元,目前已合作子基金63只,累計投資1300多家企業,投資金額約470億元。
「耐性資本」陪伴企業成長,北京又設立全國首隻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資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目前已投資決策16個項目,決策金額超27億元。

科技信貸支持創新的力度將持續加大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多家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將為科創企業新增5500億元授信額度,新增服務授信企業超過1萬家。
目前,北京市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近1.14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長約15%;有貸戶數年均增長近20%。
北京市「育英計劃」等企業掛牌上市培育計劃見成效。高新技術企業登陸北交所、科創板、創業板等,打造資本市場「中關村板塊」。目前,北京市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在全國總數佔比均接近10%。

繼續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助力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針對信貸、創投、上市、保險等科技金融領域,進一步探索政策創新。持續推動銀行創新信貸產品,提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
圍繞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開發重大科技攻關試點保險等創新產品。持續增強創業投資活力,積極爭取推動國家級基金落地。通過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投資機構在京新設立基金,加大投資力度。
同時,完善掛牌上市服務體系,建立分層培育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綠色通道」、「公示審核」等創新試點機制,加快掛牌上市進程,服務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編輯/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