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望天田」播下「穩產糧」
「旱年還能保證糧食穩產,靠什麼?」「農藝搭農機!」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市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旱地佔80%以上,農業生產依賴自然降水,正所謂「有收無收在於水」。
靳水泉是長治市屯留區王公莊村的種糧大戶,自己種了一千多畝地,還託管了周邊農戶的四五千畝地。去年,他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新技術配套新農機播種玉米兩千多畝。
「去年6、7月份的時候天旱,同時段下播的玉米,差距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靳水泉說,「普通播種機種下的玉米葉片好多都打了捲兒,但用新農機播種的玉米,葉子還是平展展的,種地還是得懂技術!」
果然,秋收時,靳水泉的玉米畝產比其他地塊足足多了一兩百斤。
臨近玉米播種期,長治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一場「一免五增」藝機一體化技術田間培訓會就開在靳水泉家的地頭。
長治市上黨區元生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張誌丹起了個大早,帶著兩個農戶直奔培訓現場,「去年玉米穩產,新技術起了大用,我們也去取取經。」
「這款旋播一體機開溝深度19釐米,覆土3釐米,把種子種到溝裡去,充分利用下層土壤水分,這是玉米抗旱的秘訣所在。」上午九點,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副研究員許晶在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戶瞭解新技術。
「突突突……」說話間,玉米播種機進入田間示範,機器駛過,4條種溝整整齊齊,許晶領著種植戶蹲下湊近看,「播種深度、施肥量、株距的精準調控……」現場一問一答,氣氛熱烈。

「新農機與有機旱作技術配套可以起到‘一免五增’的效果,即‘免耕、增墒、增養、增綠、增密、增重’,省了播前旋耕整地環節,每畝節約30元不說,出苗率還實打實的高。」許晶說。
「我們也想試試!」培訓結束,張誌丹迪意留下許晶的手機號,「有時間請老師到我們那也指導指導,用上新技術,爭取收成更好。」
今年,靳水泉也準備繼續擴大「一免五增」播種面積,預計覆蓋四千畝。

培訓結束,許晶告訴記者,研發團隊今年還進一步優化了設計,針對山坡地,定製出輕量化、緊湊型的「迷你版」播種機,今年春耕期間計劃在呂梁山一帶開展田間試驗。
2024年,長治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5.17億斤,實現了旱年奪豐收。長治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高高長牛慶波表示,「將繼續開展有機旱作集成技術示範行動,今年推廣一免五增、膜側播種、深鬆密植等技術40萬畝以上,為全年糧食增產豐收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