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寵」不可隨意寵

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商場,寵物店裡的倉鼠吸引小朋友駐足。本報記者 祖彩攝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商場,寵物店裡的倉鼠吸引小朋友駐足。本報記者 祖彩攝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異寵店,顧客用手機拍攝狐獴活動。本報記者 史誌鵬攝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異寵店,顧客用手機拍攝狐獴活動。本報記者 史誌鵬攝

靈活多動的花枝鼠在飼養者肩頭躥來躥去、會「飛」的蜜袋鼯從櫃子頂部滑到店主手掌心、恒溫造景箱里鬃獅蜥慵懶地伸出一隻爪子向前邁……在北京市朝陽區某花鳥蟲魚市場,五花八門的「異寵」被顧客圍觀挑選。

近年來,隨著消費觀念變化和個性化需求的推動,不少家庭開始嘗試飼養「異寵」。所謂「異寵」,是指有別於貓、狗、觀賞魚等的小眾寵物品類,爬行動物、小型哺乳類動物、昆蟲等均可含括在內。飼養「異寵」緣何流行?潮流背後又有哪些風險?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感覺養起來很有意思」

家住北京的80後李瑩還記得20年前和父親一起逛花鳥魚蟲市場的場景。那時,個別商家售賣小蛇、蜥蜴等寵物,令她感到新奇。如今,她帶著孩子再到市場,發現售賣「爬寵」的商家更多了,甚至還專門開闢了爬寵區。「過道兩旁的店舖里擺著大大小小的飼養箱,箱里有各種爬行動物。一家老闆主動向我介紹睫角守宮、豬鼻蛇、玉米蛇等,種類豐富,真沒想到現在爬寵市場這麼大!」李瑩說。

小型哺乳類寵物市場同樣發展火熱。與爬寵相比,哺乳類「異寵」能和人類產生更多互動。走進北京朝陽某花鳥魚蟲市場,多種「異寵」漸次映入眼簾:原產自南美洲、動漫《龍貓》原型的龍貓,長相酷似毛絨玩具的垂耳兔,會「飛」、會趴肩頭的蜜袋鼯,花色各異的金絲熊、「侏儒」及「公婆」等品類倉鼠,不同品種和花色的蛇……

記者在一家狐獴專賣店看到許多人圍坐聊天。據介紹,他們都是北京的狐獴同好,大家通過網絡結識,週末到店裡交流飼養經驗。「以前養的人很少,現在慢慢多了起來,顧客群主要是對新奇小動物充滿好奇與探索欲的年青人。」店家說。

在社交媒體,這些「神奇動物」同樣受追捧,分享養寵攻略和「盤玩」秘籍的博主比比皆是。以倉鼠為例,小紅書APP上,「倉鼠」話題有近40億瀏覽量,「倉鼠怎麼養」話題下有32萬餘篇筆記。被網民稱為「倉鼠專家」的博主「將蝶」,2018年起在小紅書發佈科學養鼠影片,每條筆記下都有網民諮詢關於鼠籠造景、墊料選擇等問題。她介紹,這兩年收到的評論和私信不斷增加,最後索性拉了個群,「感覺越來越多人對養倉鼠感興趣了」。

數據顯示,近年來,「異寵」消費市場呈現增長趨勢,飼養「異寵」人群的數量持續上升,龜、蛇、守宮是爬寵種類中的主要類型。截至去年底,中國有約1707萬人飼養「異寵」,市場規模近百億元。

「異寵」因何流行?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當前對寵物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傳統寵物的陪伴,而是尋求更具個性化和新鮮感的小寵「異寵」。「感覺養起來很有意思」「養這種寵物很另類很酷」是入圈者的主要初衷。

此外,社交媒體也為更多用戶瞭解並接受「異寵」打開一扇窗。李瑩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就是刷到小紅書帖子後萌生了養倉鼠的念頭,「我本來害怕老鼠倉鼠這類動物,後來跟孩子一塊兒看帖子多了,也開始覺得這小傢伙兒可愛了。」李瑩說,「今年過年我們一家人又到市場上買了兩隻。」

飼養需下大功夫

一些「異寵」人類馴化、人工繁育時間短,仍保留一定的野外生存習性,相較於貓、狗,更需要獨立、模擬自然的生存空間,因此飼養者要在食料、造景、溫濕度等方面下大功夫,以模擬野外棲息環境,保證「異寵」健康成長。

「科學喂養的標準下,每隻倉鼠的居住面積為40—60平方釐米,咱們在廟會小攤看到的小鐵絲籠肯定是不夠用的,得專門買個大籠具。倉鼠是夜行動物,野外覓食一晚上至少跑七八公里,所以跑輪也不可或缺。」博主「將蝶」說。像地面鋪的墊料、豐容用的造景、夏季降溫用的冰盒以及浴沙、水壺等都要專門配備。為此,不少商家推出了適用於倉鼠的各類用品。

北京市民高女士因看了蜜袋鼯的影片被吸引,這兩年陸續養了多隻蜜袋鼯。「它們需要更精細地飼養,不僅要注意溫度、食物,還要準備跳台、攀爬繩、跑輪等玩具,最重要的是要回應其感情。」高女士說,有的蜜袋鼯長期缺乏陪伴,可能會抑鬱。

據瞭解,蜥蜴生活的蜥蜴箱價格同樣不菲,其對濕度較為敏感,還需配備加濕器或除濕器;一些龜類對光照和水質要求頗高,得購置專業水族燈,保證充足光照時長,還要安裝強大的過濾系統……

伴隨「異寵」飼養者增多,許多「異寵」用品迎來銷售熱潮。天貓數據顯示,去年「6·18」期間,鳥窩、鳥喂食器等鳥品類同比超50%;水族造景設備/裝飾同比超20%。京東方面,倉鼠籠成交金額同比超379%。

有人喜歡「異寵」將其帶回家,有人喜歡卻不方便養,如何滿足需求?如今,各類「異寵」主題店、咖啡廳為後者提供了便利。

95後安山去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開了一家水豚和狐獴體驗店。「平均每天30個顧客。節假日人多一些,最多能到100人。」安山說。和貓咖、狗咖類似,體驗店按人頭收費,還提供付費喂食服務。由於水豚和狐獴對生存環境限制較多,很多家庭不具備豢養條件,因此安山的擼寵店受到不少好評。

在上海黃浦,崔德駿的「神出鬼默互動擼寵店」在今年春節期間迎來大量客流。他介紹,很少有人能經常接觸爬行動物,擼寵店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與各類爬行動物互動的安全環境。同時,他還向顧客科普爬寵知識,「漲了很多知識」「孩子收穫很大」「沒想到爬行動物有這樣的習性」……不少顧客在大眾點評等APP上留言。

「異寵」市場亟待規範治理

養「異寵」新奇時尚,然而作為一種新興養寵模式,「異寵」市場有待進一步規範治理。

前不久,小紅書上一名博主稱,看完《哪吒之魔童鬧海》對土撥鼠很「上頭」,於是網購了一隻。誰知到手後發現土撥鼠身上有多處傷口和蜱蟲,懷疑商家直接從野外抓了一隻寄過來,便將此事發至網上。有細心的網民發現,這隻土撥鼠並非可家養的黑尾土撥鼠,且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博主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果它身上攜帶病菌,很可能給當地市民帶來傷害。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周垂坤指出,像旱獺這種動物,如果確因科學研究、物種保護需要人工繁殖,必須經省級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準,並取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郵政法實施細則》明確禁止普通快遞公司寄遞活體動物。一隻患病旱獺從野外「千里迢迢」來到大城市,說明商家和快遞公司仍需加強對運輸活體動物的規範化處理。

湖南高新律師事務所律師吳茜表示,網絡平台作為「異寵」交易的重要渠道,應強化監管和信息審核義務。相關部門和平台之間應建立順暢、高效的信息互通機制。

當獵奇感過去,飼養「異寵」的現實問題接踵而至。一些消費者圖一時新鮮衝動消費,飼養後又因成本高、費精力、「異寵」患病等緣由棄養。記者在社交媒體搜索「棄養」一詞發現,很多網民都在垃圾站或花園里發現過如非洲迷你刺蝟(可家養的寵物刺蝟)、倉鼠等被丟棄的「異寵」。

一名「異寵」醫生曾坦言,目前全國「異寵」醫療資源稀缺,難以滿足需求,很多地方沒有專業的「異寵」醫療機構。「異寵」本身代謝速度是人類的四五倍,這就意味著患病「異寵」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死亡或被遺棄的風險大大增加。

事實上,飼養「異寵」不僅關乎個人愛好,更關乎生態、生物、衛生等公共安全。統計顯示,中國外來入侵生物已達660種,一些「異寵」非法入境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國刑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已針對引進、放生外來物種的各類行為已有明確規定。業內人士提醒,「異寵」飼養者要注意相關法律法規,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其中公約附錄中的3萬多種動植物均禁運、禁售。

專家建議,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異寵」定義、管理範圍和監管職責。加大對非法「異寵」交易的打擊力度。同時,相關部門應向社會公開不允許交易的「異寵」種類並及時更新,加強科普宣傳,增強全社會對「異寵」的科學認知。

「飼養‘異寵’應謹慎理性,買前做好功課,充分瞭解其習性、飼養難度和可能帶來的風險,不盲目購買;買後科學合理喂養,不任性棄養。如果實在無法繼續飼養,要找準‘下家’、做好對接工作。」李瑩表示。(本報記者 王晶玥 史誌鵬)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3月3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