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就能快速恢復精力,隨時隨地都能做!不知道就虧大了

不睡午覺,怕下午沒精神。睡午覺,午休時間短,淺淺睡一會兒又休息不夠,更怕一睡著,就睡過頭,不僅耽誤事情,睡久了還頭暈腦漲。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到底有沒有方法讓人短時間就能休息得很好呢?

還真有!史丹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安德魯·休伯曼教授團隊提出一種新方案:非睡眠深度休息(Non-Sleep Deep Rest,NSDR)。這種方法讓人不用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但卻在10分鐘內就可以讓你的大腦和身體獲得休息和恢復!

1NSDR是什麼?1

NSDR是什麼?

NSDR是一種通過引導注意力和身體放鬆,幫助大腦進入類似睡眠的休息狀態,讓身體和大腦得到適當放鬆的辦法。

這種實踐方法簡單易行,適合在任何安靜舒適的地方進行。只要按照以下步驟來做就行:

準備階段: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可以躺下或坐在椅子上。

放鬆身體:閉上眼睛,進行3~4次深呼吸,感受身體逐漸放鬆。

引導注意力:播放NSDR引導音頻(這類音頻短影片平台很多,搜索NSDR關鍵詞可以檢索到),跟隨引導逐步感受身體各部位的放鬆,從腳底到頭部。

想像練習:想像身體逐漸下沉,感受身體與椅子或床的接觸,進一步放鬆肌肉。

結束練習:練習結束後,緩慢活動身體,逐漸恢復清醒狀態。

這一方法借鑒了瑜伽休息術(Yoga Nidra)和漸進式肌肉放鬆(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PMR)等技術,而這些技術目前已被廣泛研究並應用於臨床護理、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提升等領域。

2

NSDR是如何讓人10分鐘快速恢復精力的?

NSDR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影響身體,讓我們能在短暫的時間里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腦電波的定向誘導。

有研究表明,NSDR通過引導練習者專注於身體感覺和呼吸,能夠使大腦從β波過渡到α波和θ波,達到淺睡階段的放鬆效果。

與此同時NSDR還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系統,幫助身體進入放鬆狀態,並可以顯著降低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水平。而這種激素的減少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為了驗證NSDR是否有真實的效果,還有研究人員招募了65名參與者,並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參與者完成10分鐘的NSDR,另外一組就是靜坐10分鐘,不做任何特定的放鬆練習。

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干預前後分別對兩組參與者進行了多項測試,以評估他們的身體和認知表現、情緒狀態以及恢復情況。

實驗結果顯示,NSDR組在多項測試中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他們的握力顯著增強,這說明他們的肌肉力量和身體準備狀態得到改善。

而在心理運動警覺性任務中,NSDR組的反應時間顯著縮短,注意力和警覺性得到顯著提升。在經典的心理學測試西蒙測試中,NSDR組的準確率顯著提高,他們的認知靈活性和決策能力也得到了增強。除此之外,NSDR組的情緒明顯也得到了改善,壓力和緊張感顯著降低。

簡而言之,NSDR通過對大腦、交感神經系統以及激素的影響,改變了我們身體「充電」的邏輯,從「慢充」進化到了「快充」狀態,短短10分鐘就能讓身體更放鬆,精神狀態恢復得更好。

3NSDR≠傳統午睡!3

NSDR≠傳統午睡!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NSDR和傳統午睡不都差不多嗎?只是時間短一點而已,其實不然。

傳統午睡,想要休息得剛剛好,這個度真的很難控制。因為在傳統睡眠中,我們的大腦會經歷多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大約持續90分鐘,包括淺睡期、深睡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在睡眠過程中,大腦的腦電波會從清醒時的β波逐漸過渡到α波、θ波,最終進入深度睡眠的δ波。

如果控制不好時間,在深睡期間醒來的話,會出現明顯沒睡夠的表現。比如起來後腦子昏昏沉沉的,讓人覺得好像睡了,但又沒睡。這種懵懵的感覺讓人很難受,還不如不睡,這其實就是一種睡眠慣性。睡眠慣性會導致大腦短暫處於抑制狀態,所以傳統午睡醒來後,很多人往往會陷入比較長時間的認知和感覺下降的狀態,而想要恢復正常狀態,通常需要十幾分鐘甚至數小時時間。

而NSDR可控性就比傳統午睡好多了,而且它完全沒有睡眠慣性這樣的問題。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NSDR的核心在於不進入深度睡眠,而是通過引導大腦進入一種類似淺睡的狀態,來實現快速放鬆和恢復。也就是說,你並不需要真正入睡,但大腦卻會進入一種類似淺睡的狀態,並讓全身心得以快速休息和恢復。既然根本不會進入深睡狀態,所以也就避免了傳統午睡睡眠慣性的困擾了。

值得注意的是,NSDR的價值不在於取代睡眠,而是提供一種可控的神經調節途徑。NSDR通過呼吸-肌肉-意念的協同干預,將大腦從高耗能的β波狀態切換至修復態的α/θ波頻段,讓疲憊身體得到放鬆。該方法對急性疲勞恢復確實有很好的效果,掌握這項技術,也意味著獲得在快節奏生活中主動調節神經資源的主動權,但是一整天的疲勞還是需要通過夜間深度睡眠解決。

快在評論區分享出你的午睡/休息好妙招!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科普中國聯合出品,作者:丁宇,神經生物學博士,審核:林國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