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春花爛漫的另一面:昆蟲們過得怎麼樣?
在上海,哪一科的花最受昆蟲歡迎?答案是菊科。
在上海,哪一科的昆蟲最「花心」?答案是蜜蜂科。
這兩個答案來源於「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在大城市里,小小的昆蟲並不引人關注,但氣候變化、人類行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它們的生存。颱風和持續高溫,都可能造成昆蟲數量明顯減少。而為了景觀效果,公園里頻繁更換花卉也會影響昆蟲的生存:一些昆蟲突然斷食,因為新植物不一定是它需要的食物來源;還有些花謝了,昆蟲的幼蟲還在花稈上,換花也就一起扔了,苗圃送來的新花卉打過農藥干乾淨淨……近十幾年,絲帶鳳蝶在上海幾乎已經絕跡了,或許和寄主植物馬兜鈴減少,城市化、氣溫上升都有關係。
昆蟲也同樣影響人類的生存。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115種主要糧食作物中的87種依賴傳粉媒介獲得產量,絕大多數傳粉媒介是野生昆蟲,比如蜜蜂、飛蛾、蒼蠅、蝴蝶等。
昆蟲們在上海生活得怎麼樣?如何與城市相互影響?
2022年,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攜手城市荒野工作室共同發起「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該項目以上海市為調查區域,借助公民科學的形式對上海地區的傳粉昆蟲展開長期監測,深入探究不同植物與傳粉昆蟲的互作關係,篩選出有助於恢復傳粉昆蟲多樣性的鄉土蜜源植物。同時在各類綠地中設置人工巢管,持續監測築巢性獨棲蜂的數量及種類多樣性,探索將築巢性獨棲蜂作為城市生態環境指示生物的可行性。三年來,項目吸引了1288名誌願者參與。他們記錄了上海地區傳粉昆蟲有效訪花數據9995條,為上海傳粉昆蟲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3月29日下午,2025年度「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在上海市奉賢區頭橋街道雨蛙生態農場啟動,專家和誌願者們分享了2024年項目監測成果。

誰在上海傳花粉?
一種昆蟲可能訪問上百種花,一種植物也可能吸引幾百種昆蟲,這些關係構成複雜的網絡。
在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中,誌願者們經過線上線下培訓後,拍攝昆蟲訪花的清晰照片,上傳至「生命觀察biotracks」APP,由此彙集全上海範圍內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傳粉昆蟲訪花行為記錄,再篩選出有效數據進行分析。三年來,誌願者們記錄到傳粉昆蟲共10目97科460種,為102科603種開花植物傳粉。
通過數據整合,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展示了不同等級的昆蟲傳粉網絡,繁複的線條講述了每類傳粉昆蟲與各科植物之間有無聯繫和互作的深淺,以及對於各種開花植物的偏好。被傳粉的開花植物中,菊科佔38.96%,馬鞭草科佔6.93%,唇形科佔6.90%。郭陶然解釋:「這些花卉特別吸引傳粉昆蟲,一方面是因為植物本身有很多花粉、花蜜給到傳粉者作為報酬,昆蟲願意去訪花;另一方面因為城市綠化中大量種植了這些植物,昆蟲方便獲取。所以這是人為干預植物構成後的結論。」
在傳粉昆蟲中,膜翅目佔40.56%,鱗翅目佔30.01%,雙翅目佔22.76%,剩下不到8%包括鞘翅目、半翅目、纓翅目、蜻蜓目、脈翅目和直翅目。膜翅目昆蟲(蜜蜂科、隧蜂科等)共被觀測到在94科440種開花植物上訪花,尤其偏愛菊科、唇形科、薔薇科、豆科等植物,在傳粉網絡中做出巨大貢獻。鱗翅目昆蟲,通俗來說是「一抓一手粉的蛾子、蝴蝶」,有管狀的虹吸式口器,可以輕易取食長花距、花冠筒的植物,花蜜藏得深對它們不是難事,這是花朵和昆蟲相互適應、共同演化的結果。
上述劃分是目級,如果進一步細分到科級,傳粉昆蟲最優勢的為蜜蜂科,佔比25.71%,其次為食蚜蠅科,佔比13.75%,隨後是灰蝶科8.09%,蛺蝶科6.90%。
食蚜蠅科昆蟲多具備鮮豔明亮的體色,部分擬態成蜜蜂,「偽裝得比較凶悍」。不像蜜蜂喜歡集中采蜜,食蚜蠅也會光顧單獨的小野花,而且全年活動,雙翅目食蚜蠅科被觀測到為62科187種開花植物訪花,同樣是重要的傳粉昆蟲。食蚜蠅還是常見的天敵昆蟲,大部分幼蟲以蚜蟲為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力量。
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教育項目專員任珺穎表示,傳粉昆蟲是維繫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要素,同時也保障著「菜籃子」供應。然而,殺蟲劑、外來入侵物種、病蟲害、氣候變化、本土植物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等,都在威脅著傳粉昆蟲的生存。

誌願者放置人工巢管。
為何引入獨棲蜂監測?
傳粉網絡紛繁複雜,如何說明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變化?
2023年起,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引入了獨棲蜂監測,在上海全市17個不同類型綠地中放置了獨棲蜂人工巢管,全面監測和記錄巢管蜂類在城市不同綠地環境中的活動和多樣性。
為什麼選擇獨棲蜂?蜂類是傳粉昆蟲中最龐大的類群之一,與大家通常對蜜蜂的認識不同,大多數蜂類並不會像蜜蜂一樣過群居生活。那些獨自產卵繁殖後代的蜂類被稱為獨棲蜂。
郭陶然介紹,在人工巢管中築巢的獨棲蜂種類多樣,且具有採集花粉、捕捉昆蟲、捕捉蜘蛛等不同的習性。這意味著獨棲蜂對周圍環境的需求是複雜的,既需要有足夠的開花植物,同時還需要有大量植食性昆蟲和蜘蛛等捕食性生物。如果一個區域植物種類單一,或長期使用農藥,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影響到獨棲蜂的多樣性和數量。因此,獨棲蜂有望成為城市生態環境指示生物。
2024年5-10月,誌願者在全市範圍內共回收了1163根獨棲蜂築巢巢管,其中已鑒定的包括17種築巢性獨棲蜂,較2023年多了9種。其中,城市荒野基地回收巢管數量最多,為320根;其次為濱江森林公園127根,岑卜村127根;部分點位巢管總量較少,延中綠地8根,後灘濕地公園4根。
「數量差異和公園的面積、綠化多樣性、管理強度密切相關。城荒基地有300餘種鄉土植物,植被多樣性高吸引著眾多獨棲蜂築巢。而延中綠地2023年回收數量為0,2024年回收數量為8根,可能因為綠地小,環境漸趨穩定,增加了獨棲蜂的入住。」郭陶然解釋。

誌願者記錄傳粉昆蟲訪花行為。
不過,目前只有回收巢管的數量,管內蜂的種類佔比尚不可知。有的蜂一年只繁殖一次,要到第二年春天羽化後才能看到成蟲,因此去年回收的巢管中,還有相當大數量的幼蟲或者蛹,無法進行鑒定和分類。郭陶然表示,預計今年五六月,各種蜂飛出後,將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
在已完成的鑒定中,不同種類的獨棲蜂對幼蟲食物的選擇也各有不同:切葉蜂會為後代準備花粉和花蜜,黑扁股泥蜂會捕食螽斯,蛛蜂還會捕食蜘蛛。郭陶然表示:「不同種類的獨棲蜂對食物的差異化需求,表明它們的生存需要複雜的生境,因此築巢性獨棲蜂具備成為城市生態環境指示物種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經打造了十幾處蜂蝶花園,希望通過構建鄉土植物群落,為傳粉昆蟲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城市荒野浦江郊野公園基地2025年也將打造一處蜂蝶花園。
在一座超大型城市開展傳粉昆蟲公民科學調查,不僅為上海傳粉昆蟲多樣性保護提供基礎數據,也探索了公眾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路徑。誌願者康淩淩表示:「起初對於身邊的環境沒有多大的興趣,花年年開樹年年綠,周而複始沒什麼變化。然而,參與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抱著玩玩看的態度參與項目,卻漸漸地發現了平常沒能關注的小世界,也開始能識別常見的傳粉昆蟲們,收穫了更多的樂趣。」

3月29日下午,2025年度「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在上海市奉賢區頭橋街道雨蛙生態農場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