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大模型、智能體代理、具身載體等可能誕生具身智能鏈主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韋英姿)3月27日至31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京舉行。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電機系統的融合進程正在突破預期,其從本體核心部件、感知傳感系統到控制芯片等節點,將有望推動整個供應鏈重構。
同時,他將人形機器人理解為「新物種」,希望大家可以從時間及辨證的角度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應用。「未來10年,它會走入工業、特種、危險環境實現‘機器換人’,經過驗證後將有望進入家庭,滿足看護老人、服務人類等各類需求。」

今年的中關村論壇會場上,各家機器人同台競技。除了倒咖啡、寫春聯、彈鋼琴、招手「攬客」等常見動作外,有的還隨著音樂「舞動」,人形機器人甚至登上舞台表演太極秀,延續了一把春晚的熱度。
王田苗認為,學術界、產研機構以及資本市場對於「人形的未來」樂觀程度有所不同。他表示,未來10年,在整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多形態應用佔比中,人形可能只佔10%,疊加發展較快的特殊領域應用,人形的應用佔比可能達到20%。剩下的則是由臂式、輪式、履帶式、復合式、無人系統等其他機器人形態構成。
「比如在生產環節,現有的自動化裝備加人工智能算法就能解決70%的任務需求,另外20%的任務可能由人形機器人代替,還有10%的任務可能一直需要人。」王田苗判斷道。
他認為,目前具身智能產業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比如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體系與供應鏈標準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借助工業、商務、消費等領域的產業需求,將具身智能聚焦於高價值領域,培育出創新鏈主。之後,由鏈主帶動形成供應鏈,再依託供應鏈推動相關標準的製訂。
具身智能鏈主企業可能出自哪些產業門類?王田苗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是大模型、智能體代理和具身載體。但他同樣認為,傳感器、減速器、電機等核心部件,甚至底層的軟件控制工具等也有可能孕育出鏈主企業。
王田苗從學者角度判斷,模型相對容易標準化、規模化。「實現人機交互的大腦容易統一,可能也會集中出現若幹個具體作業和勞動操作的垂類模型,例如拋光打磨、製造生產線的分揀、巡檢等垂類模型。」
但當落到具身智能載體上時,情況卻變得多樣化,出現了臂、輪、人形等構型之爭。「在這些硬件層面,分類進行相對標準化的過程是可能實現的,例如機械臂主要強調幾個自由度,輪式則主要強調幾個輪子。」他還表示,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迭代,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應用場景反哺驗證。
編輯 寇德娜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