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絕學「熱」起來!

北京,一位手工藝人在創作金漆鑲嵌作品。新華社發

遊客在河南安陽市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新華社發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陶瓷金屬文物修復室內,專業技術人員在對彩陶文物進行修復。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編者按
近年來,得益於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自媒體的蓬勃興起,甲骨文表情包、文物修復短影片、跟著《黑神話:悟空》遊山西等話題「破圈」傳播,讓甲骨文、古建築學等一批冷門絕學走進大眾視野。
冷門絕學,通常是指那些文化價值獨特、學術門檻高、研究難度大、研究群體很小,甚至後繼無人的小眾學科。這些學科雖不為大眾所熟知,卻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獨特記憶與智慧結晶,對於國家發展、文明傳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這些學科是如何被「焐熱」的?如何提升大眾對它們價值的認識?在數字時代,它們迎來了怎樣的發展新機遇?聽聽這些「冷門絕學」的守護者怎麼說。
用代碼「複活」甲骨文
講述人: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永革
河南安陽是殷墟所在地,也是甲骨文發現地。我常想,3000多年前的商王是否也在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用甲骨文記錄下疑惑與答案?如今,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源代碼」,更是一座亟待破解的文明迷宮。
1985年,安陽師範學院成立甲骨文研究團隊之初,前輩們面對的是堆積如山的甲骨拓片和文獻。那時,甲骨學研究還停留在「紙筆時代」,學者們需要耗費數年才能完成一片甲骨的綴合與釋讀。2000年,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我加入團隊,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用代碼「複活」甲骨文?
我們用了3年時間,開發出全球首個甲骨文可視化輸入法。這是甲骨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第一次「跨界握手」。但真正的突破始於2019年上線的「殷契文淵」平台。網站集納了23.9萬幅甲骨圖像、3.4萬種論著,向全球免費開放。曾有海外學者感慨:「過去查資料要跑遍世界,現在動動手指就能‘穿越’到殷商。」
然而,挑戰遠未結束。殷墟出土的約16萬片甲骨中,90%是碎片,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小如指甲蓋。傳統的綴合工作依賴學者的經驗和直覺,效率極低。2021年,團隊研發出基於人工智能的甲骨文自動綴合系統,兩分鐘內能從1500片碎片中篩選出300多片候選,再通過邊緣、紋理、殘辭匹配,精準拚接。目前,我們已成功綴合105組甲骨,其中一對碎片甚至還原了商代的一次日食記錄,為商代史和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甲骨文若只停留在學術論文中,終將淪為「博物館里的化石」。如何讓這門「絕學」不絕?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實踐。
2024年4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上線,公眾可以通過手機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在「創造」模塊中,還可以用甲骨文「自創」高鐵、飛機等現代詞語。「甲骨文廣播體操」已在河南省中小學校全面推廣,其將19個甲骨文字融入肢體動作,孩子們在跳躍伸展中感受「鹿」字的靈動、「射」字的張力……
去年,實驗室第一次招滿了10名研究生。看著這些年青人熟練地操作三維建模軟件,我彷彿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不同的是,他們的工具從放大鏡變成了AI算法,研究場景從庫房拓展到數字雲端。
有人問我,坐20多年「冷後備」是否值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值!數字技術讓甲骨文不再是學者獨享的密碼,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文明記憶。當年青人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當海外學者通過雲端共享數據,當AI與人類共同破解文字謎題……甲骨文已然在數字時代「熱」了起來!
簡牘走出「深閨」人爭識
講述人: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張繼剛
出土簡牘是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歷史上,以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代大致為夏商到魏晉,前後約2000年。簡牘文獻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寫本和刻本文獻,在中華文明發展、傳承脈絡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各類簡牘已有200多批次、30萬枚左右,極大豐富了傳統史料,對相關歷史時代的研究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西北師範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簡牘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自20世紀30年代起,黃文弼、閻文儒等先輩學者就已在我校開始西北漢簡的發掘整理工作。
2007年,我在西北師範大學李寶通先生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那是我首次接觸簡牘學,並被深深吸引。傳統史書偏重於政治制度的記載,關注的是社會上層。但在一枚枚墨跡斑駁的西北簡牘中,我們看到在兩漢王朝拓土開疆的宏大背景下,邊地百姓日複一日辛苦勞作、驛置小吏年複一年迎來送往……這正是被傳統史書忽略的平凡而真實的歷史細節。
2013年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後,我回到母校任教,加入了由田澍和張德芳先生組織、帶領的簡牘學研究團隊。這些年,我們先後整理出版《甘肅秦漢簡牘集釋》《肩水金關漢簡》等重要簡牘資料,為後續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我們聚焦先秦秦漢魏晉史、西北邊疆、絲綢之路等研究領域,主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先後出版《河西走廊通史》、「簡牘學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等大型研究成果,力求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我們還致力於簡牘知識共享和文化傳播,推出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簡牘學術資源數據共享平台」,將資料庫向全球用戶免費開放。此外,我們走進西北師大附小的課堂,帶著孩子們穿漢服、讀簡牘,一起瞭解「倉頡造字」的故事;與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博物館緊密合作,共同挖掘簡牘文化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簡牘熱」持續升溫,公眾對簡牘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好奇與熱情。甘肅簡牘博物館建成開放一年,便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參觀人次逾百萬。作為簡牘研究學者,我很高興看到簡牘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融入大眾生活。
做中國氣派的西夏學
講述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 杜建錄
提起「西夏」,人們往往為其打上「神秘」的標籤。一度,由於西夏未被列入正史、文字難以辨識、遺存破壞嚴重等原因,解讀西夏文猶如破解「天書」,研究西夏史如同坐冷後備,西夏學成了公認的「冷門絕學」。
然而,國內外對西夏學的研究從未間斷。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西夏學研究產出了《西夏史稿》《西夏天盛律令》《夏漢字典》等著作,還首次在中國通史中確立了西夏史的地位。西夏學的研究範圍從早期的文獻整理和文字釋讀,拓展到對黨項民族及西夏政治、經濟、軍事、宗教、語言文字等全方位研究,這意味著完整意義上的西夏學初步形成。
雖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我們面臨的困難也不少。當時,西夏學研究力量相對分散,缺乏系統的學科建設,往往因個別專家退休或調動,這個單位或地區的西夏學研究就停滯了。此外,大量西夏文獻沉睡在庫房,難以實現跨單位共享。1991年,寧夏大學成立西夏研究所,我於次年調入該所工作。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人手短缺、資料匱乏。
2001年,教育部在寧夏大學設立西夏學重點研究基地,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我們按照「承擔任務進基地、完成任務出基地」的規定,聘請國內外西夏學專家,引進和培養青年學術骨幹,並與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西夏文研修班,面向國內外招收學員。
隊伍有了,可依然「無米下鍋」。長期以來,大量西夏文獻流失海外,特別是俄藏黑水城文獻佔目前所知西夏文獻的大部分,因此就有了「西夏在中國,西夏學在國外」的說法。不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俄、英、法、日和中國藏西夏文獻陸續整理出版,為西夏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高效產出科研成果?還得抓大課題、大項目。作為研究基地負責人,我帶領團隊確立了文獻資料整理出版、文獻資料專題研究以及西夏社會歷史研究的「三步走」戰略。我們先後承擔了10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牽頭組織出版《中國藏西夏文獻》等多部大型文獻叢書,即將出版400萬字的大型歷史著作《西夏通誌》。有人說,「高冷」的西夏學慢慢被「焐熱」了。
下一步,我們將以「絕學」學科扶持計劃為契機,帶領團隊面向世界建設學科,立足一流培養人才,推出更多優秀成果,努力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話語、中國氣派的西夏學。
古建築「跳」出課本
講述人: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 路易
與古建築修繕打了近20年交道,我深切體會到冷門學科發展的不易。
古建築保護研究作為建築學專業中的冷門學科,吸引力較低,就業壓力大,導致人才儲備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國內能夠開設中國古建築學科且具有研究能力的團隊屈指可數。因古建築相關學科的冷門屬性,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研究經費支持,難以開展延續性研究。公眾對這些學科的價值認識不足,甚至存在誤解,認為它們「無用」或「過時」。部分研究機構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上進展緩慢,未達到普及程度,不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升研究效率。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古建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古建築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2023年,我和同事負責對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大悲殿進行研究修繕。這座明代官式建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晉恭王為母親祈福而建,但由於年久失修,又受水患影響,出現了病害。在修復前,我們使用了三維掃瞄、無損探傷、環境監測等技術手段,發現大悲殿所在區域地下水位較高,柱基存在不均勻沉降,且建築整體向南歪閃。為了保護殿內的一尊塑像,我們布設了三個不同位置的傳感器,對它表面的含水率進行監測。
去年國慶假期,佛光寺東大殿和文殊殿安裝了9個室內型無線二氧化碳、溫濕度合一監測終端,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實時在線監測。人流量對文物究竟有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希望通過一個週期的監測,在科學數據分析下進行判斷,平衡文物保護與文化旅遊,真正實現「讓文物活千年」。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技術也讓古建築「跳」出了課本。首款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紅,不僅讓山西古刹、牌樓、石窟等建築元素突破次元壁,更推動相關取景地旅遊熱度飆升。敦煌莫高窟數字化項目則通過VR/AR技術,讓全球觀眾得以「親臨」石窟欣賞古老的壁畫。
從數字文創開發到社交媒體傳播,從3D建模複原到無人機測繪,技術革新持續拓展著古建築保護的維度。未來,應繼續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推動跨界合作,提升公眾參與度,為冷門學科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方曲韻、王勝昔、張文攀、王冰雅、尚傑、李建斌 本報通訊員 薛靜迪、何睿、張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