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用奉獻築起治沙綠色長城

趙媛媛

這個春天,在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的交彙處,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誌願者成為最耀眼的「綠色使者」。他們當中,有山東濰坊跨越1800公里「用愛讓沙漠變綠洲」的網民,有第二次來民勤種樹的香港母子,有從廈門過來第一次體驗「萬人壓沙」壯舉的大學生,也有帶著「雲植樹」善款從北京趕來的「白領」……

數據顯示,「請到民勤種棵樹」活動自開展以來,累計赴民勤參與植樹的誌願者超2.2萬人次,累計栽植梭梭、檸條、花棒等沙生植物超150萬株。這些數字背後,是誌願者從「線上雲認領」到「線下親手植」的全流程實踐,也是治沙行動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的「綠色運動」。

民勤的治沙史,稱得上是一部人與自然的共生史。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代治沙人用麥草方格固沙,到如今壓沙機等機械化設備的大面積使用,變的是科技力量讓治沙更加智能,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絕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堅強信念。如今,年輕一代自發奔赴沙漠,用「十年之約」許下「沙退人進」的莊重諾言,將治沙日記變成社交頂流,用奉獻和堅守詮釋著中國荒漠化治理的鮮活樣本。

茫茫沙海中,向下紮根的是樹苗,向上生長的是希望。當春風拂過這片土地,每個種樹人的身影都在書寫著人與自然的契約——那些深埋於沙土裡的植物,構築起的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綠色長城,更是一座用奉獻和愛心澆築的精神豐碑。